巴蜀地区,通常是指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及其周围的区域,包括今天四川省的中东部及周边地带,这里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辉煌的巴蜀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重庆的三峡库区,是“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98年,在四川忠县,名叫王洪祥的一位乡村医生,在上山采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奇异的物品。经过他与妻子的共同挖掘,眼前的东西令他十分震惊,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发现了大禹治水时所用的神秘宝物。那么,王洪祥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为何他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一
王洪祥,来自四川忠县乌杨镇,是一名普通的煤炭搬运工。除了从事搬运工作,他还有两个特别的爱好:一是读历史书籍,尤其对巴蜀历史颇有兴趣,二是研究中医。经过多年实践,他在治疗常见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小名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草药”。
1998年8月的一个清凉早晨,刚刚下过雨的空气让人感到清爽,王洪祥照常背着竹篓,手持工具,踏上了上山的道路。这次他的目标是一个名叫“狗钻洞”的地方。上次经过时,他发现了几株长势极好的草药,这些草药具有治疗肝病的功效。由于土壤湿润,正是采药的最佳时机。
翻越几个山坳后,王洪祥终于到达了“狗钻洞”。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一个高地下面的一个小洞口,洞口的大小刚好能够让狗之类的动物钻进去,因此得名“狗钻洞”。到达目的地后,他放下背篓,抓起旁边的树枝,开始攀爬去采药。
然而,在他忙碌的过程中,一个意外差点让他丧命。由于前几天一直有降雨,山地的土壤较为松软。在挖掘过程中,王洪祥伸手抓住草药时,土壤突然崩塌,一大片土层瞬间崩塌下来。幸好,由于他日常搬运煤炭的身体锻炼,反应迅速,他立刻逃脱了灾难。
虽然吓得心跳加速,但他在短暂的喘息后,打算收拾工具准备离开时,意外发现了在坍塌的泥土中,有两块白色的石头若隐若现。这些石头显然不是早就暴露在外的,而是因为土壤的崩塌才得以现身。由于当地经常发现文物,加上他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王洪祥猜测这些石头可能是古物。
为了弄清楚真相,王洪祥决定继续挖掘。这些石头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表面上有着明显的人工雕刻痕迹。虽然天色渐晚,王洪祥还是决定先回家,留意第二天再继续挖掘。在离开前,他用一些杂草和泥土把石头简单覆盖,以防被破坏。
回家后,王洪祥和妻子讨论了此事,但没有得出结论。于是他们决定第二天再去查看,并且若真是文物,就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第二天,王洪祥带着妻子再次来到“狗钻洞”,这次两人效率更高,没多久,石头就露出了更多的雕刻图案。石头正面雕刻了多种猛兽,其中包括老虎以及一些他不认识的猛兽,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的雕刻呈现出一只站在弓箭弦上的朱雀,旁边还有一只威武的白虎。
王洪祥一看这些雕刻,立刻想到了一个可能性:这些雕刻的图案是否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他猜测这可能是大禹治水的宝物。
二
王洪祥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想到大禹?其实,这和流传下来的大禹治水传说有很大关系。根据某些传说,大禹为了疏通河道,凿开了阻塞长江水流的巫山、瞿塘峡以及西陵峡,最终使江水顺利流入大海。这段历史在《淮南子·修务》中有所记载:“决巫山,开瞿塘峡,断江峡口(西陵峡内)以通江,令江水得东过”。
此外,还有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传说称,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巫山的神女瑶姬为了帮助他,命令天上的土星化为神牛撞开巫山,而大禹还得到了瑶姬的治水宝物黄绫宝卷,并降伏了蛟龙。这个传说中,瑶姬和大禹的合作甚至帮助了四川盆地变成了沃土,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
王洪祥对当地的历史和传说有所了解,知道三峡地区与大禹的关系深厚。传说中,大禹“锁龙斩蛟”,这让他更加确信,这块雕刻着猛兽的石头可能与大禹有关。
他在继续挖掘的过程中,果然发现了另一块雕刻得更加精美的石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青龙图案,这更加坚定了他对这个发现的信心。他立刻决定将此事上报给当地文管部门。
然而,在他拨打文管所电话时,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第二天,王洪祥亲自骑车到文管所,找到了工作人员并兴奋地告诉他:“我发现了大禹治水的宝贝!”
工作人员起初以为王洪祥是在开玩笑,笑了笑。但在王洪祥的坚持下,几天后文管所派人前来现场查看。经过初步检查,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石头只是用来垒坟的普通石块,并不稀奇。
王洪祥虽然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认为这些石头即使不是大禹治水时使用的物品,也很可能是文物,值得保护。因此,他决定亲自守护这些石头。
三
接下来的三年多里,王洪祥几乎每天都去检查这些石头。即便风雨交加,他也从不间断。这段时间里,他曾尝试将石头搬回家中,但由于费用过高,最终未能实现。于是,他选择用泥土覆盖石头,每逢雨季,他总会去检查,确保它们不被冲走。
1999年,王洪祥曾一次因发现石头被人恶意破坏而差点发生冲突。当时,一位石匠正在用锤子和凿子凿刻其中一块石头。王洪祥大声喝止,并巧妙地告诉石匠,这些石头是庙里的神石,若打破它,会带来厄运。石匠犹豫了一下,最终选择放弃继续破坏。
终于,在2001年,忠县文管所副所长曾先龙因公事来到乌杨镇时,得知了王洪祥的发现。他决定亲自调查。经过现场勘察,曾先龙认定这些石头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汉代石阙,这在考古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后,重庆文物考古所决定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并且发现这座汉阙几乎完好无损。最终,这座保存完好的汉阙被移至三峡博物馆,成为馆中的“镇馆之宝”。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洪祥无私的坚守。如果没有他的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无法流传至今。他的故事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教会我们在面对文物时要有责任心,珍视和保护我们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