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亦称彝陵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后的又一场重大战役。它的爆发源于刘备欲为关羽复仇并重新夺回荆州的强烈决心,因此发动了对孙吴的攻势。战争初期,蜀汉占据了主动,迅速掌握了战局。那时,荆州的易主使得吴蜀两国的边境推进至今日的重庆奉节巫山一带,长江三峡成为了两国的主要通道。为了抢占先机,刘备任命年轻的将领吴班和冯习为先锋,迅速出兵,攻占了峡口,打入了吴国境内。
吴班和冯习带领蜀军在巫峡(今湖北巴东)成功击败了吴将李异和刘阿,攻占了秭归。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蜀军的士气。将士们纷纷要求出征,个个斗志昂扬,心中燃烧着报仇雪恨的激情,立誓要为关羽的冤屈讨回公道。然而,刘备的谨慎与老练并未让他沉浸于首战的胜利之中。他明白,尽管战况一片大好,但身后依旧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曹魏。因此,刘备果断命令镇北将军黄权率偏师驻守长江北岸,防止曹军偷袭,并派参军马良携带重金厚礼,派遣使者去武陵说服当地蛮族首领沙摩柯,期望其出兵协助作战,同时在曹军进攻时协助蜀军抵御。
夷陵之战的首场战斗以蜀军的胜利告一段落,这其实并不出乎预料。此时的蜀军刚刚经历了益州和汉中的大胜,战斗经验丰富,士气高涨。再加上刘备此次出征,几乎带上了蜀汉的精锐,士兵训练有素,准备充分,誓死要击败孙吴,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因此,蜀军初战告捷,吴军节节败退也并不令人惊讶。关于刘备调集了多少兵力进攻东吴,史书并未给出明确数字。《三国志》并没有详尽记录,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给出了两条参考线索。第一条来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癸亥,孙权上书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扫扑敌军,取得胜利’。”第二条来自《三国志·刘晔传》:“孙权将陆逊击败刘备,杀敌八万余人,刘备仅以身免。”这两条记录涉及蜀军兵力,但数字相差甚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描述夷陵之战时倾向于认为蜀军为四万余人,这个数字也较为可信。细究历史,刘备当时的兵力虽然雄厚,但已不像昔日那样充盈。曾经占据荆州的蜀军在关羽失利后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可知,关羽兵败后,荆州的蜀军几乎没有幸存者,因此刘备出征东吴时,几乎只能依靠益州的兵力。西川刚刚恢复战乱,兵员紧张。裴松之在注释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称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大致为八万余人,而在邓艾南征时,蜀军的兵力达到十万两千人。从这些资料可以推测,蜀汉最强盛时期的兵力大约在十万左右。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期间,调集八万兵力与孙吴作战并不现实,所谓“陆逊大破刘备八万大军”实属夸大其词。这样的虚报数字,既是当时战争中的常见手段,也反映了战功和荣誉对于将领的重要性。所以,四万蜀军参战的说法较为可信。
蜀军能够取得初战胜利,并非仅仅依赖兵力上的优势,更得益于有利的地理位置。长江的水路优势让蜀军能够快速调动兵力,甚至能够轻松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过,蜀地的甲地非常适合出征,因为水运方便,可以在短短五日内从汶水下到江陵。此外,《三国志》与《晋书》中也提到,巴蜀地区的水陆交通便利,蜀军可以顺江东下,快速穿越峡江,直捣敌人腹地。这种地理优势使得蜀汉能够迅速对江东形成威胁。
但除了地理优势,人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刘备深知要激励士气,除了依靠地利,他还重用年轻有为的将领,并且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正是这一股气势,让蜀军能够在初期大获全胜。然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胜利并非注定。虽然刘备雄心勃勃,决心复夺荆州、吞并江东,但孙权并非易与之辈。他并不甘心轻易放弃,早在刘备出兵之前,孙权就已经派诸葛瑾前去求和,但刘备的决心已经铁板一块,不为所动。孙权知晓一场恶战无法避免,便向曹魏低头,集中力量准备应对蜀军。
随着刘备的军队逼近,孙权找到了可靠的对手——江南士族出身的陆逊。吕蒙曾经对陆逊赞赏有加,认为他“才堪负重”,具备应对大局的能力。面对刘备的强大压力,孙权不顾各方反对,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调集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大将,率领五万大军,准备迎接蜀军的挑战。陆逊临危受命,英勇应战,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一场震撼三国、影响历史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