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后缺乏职位的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既然没有皇后,如何能够有外戚干政的可能呢?事实上,这并非巧合,而是唐朝帝王制度的特殊安排。有一个很少被人注意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唐朝的皇帝常常处于“单身状态”,他们的皇后多数是由继位的皇帝为他们追封的。
当然,这里的“单身”概念与今天的理解并不相同。古代的婚姻制度中采取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只有妻子才算是皇帝在法律上的“正妻”,而妾则并不享有相同的地位。即便唐朝皇帝拥有众多妃嫔,但皇后常常处于空缺状态,“不立皇后”成了唐中期以后的惯例。
在唐朝的21位皇帝中(包括唐殇帝李重茂,但不包括武则天),其中竟有11位皇帝生前并未立皇后。他们分别是:唐代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和唐哀帝。前9位皇帝的皇后是由继位的皇帝追封的,而后两位则真的是“孤身皇帝”,没有皇后陪伴。
唐肃宗李亨是最后一位在生前正常立后的皇帝,但他刚刚即位不久,张皇后便被李辅国和唐代宗废黜,后来由唐代宗的母亲——章敬皇后吴氏(追谥)替补。从唐代宗开始,几乎所有皇帝都没有设立正式的皇后,只有两位例外,一位是唐德宗,另一位是唐昭宗。
唐德宗是民间传说中的“沈珍珠”的儿子,也即唐代宗的长子。唐德宗原本也有意效仿父亲,不立皇后,但在“泾原兵变”结束后的动荡时期,陪伴他度过艰难岁月的王淑妃不幸生病。出于愧疚,唐德宗决定册立王淑妃为皇后,然而,三天后,王皇后便去世了。唐德宗不得不同时举办婚丧礼,既庆祝册封,又送别爱妻,场面堪称悲凉。
唐昭宗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他于文德元年(888年)登基,并在乾宁四年(897年)结束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后,以“冲喜”的心态立下长子李裕为太子,何淑妃为皇后。何淑妃成了唐朝历史上,唐德宗册立王皇后后的111年间的第一位皇后,然而她并未享受她的荣耀,反而成为大唐帝国衰亡的牺牲品。天佑二年(905年),朱温以“污秽宫闱”的罪名废黜了她,并在唐哀帝名义下杀害了她。
唐朝的皇后,大多数出身并不显赫,且其出身的社会阶层逐渐偏低。真正可以算得上豪门背景的皇后,只有高祖李渊追谥的窦皇后、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高宗李治的王皇后(虽被废除)和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同样被废除)。其他的皇后要么出自二流贵族家庭,要么出自小士族阶层。
古代社会普遍认为,“成家”比“立业”更为重要。娶妻生子是男子的责任与义务,否则便是不孝。然而,唐朝的皇帝们为何在如此重要的时刻选择不立皇后?这与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件密切相关,那便是武则天“篡唐”称帝的事件。
许多人将武则天的称帝视为偶然事件,认为它不值得过多关注。然而,从武则天称帝的余波开始,直到清朝灭亡,士大夫阶层一直对女性干政抱有深刻的敌意与恐惧心理。唐朝的历史上,至少有三位女性与武则天的形象重合,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
首先是唐中宗的韦皇后。在武则天之后的唐朝,政治格局相当混乱,李显一派的旧势力与以相王李旦为代表的功臣派展开激烈争斗。韦皇后试图团结武家旧贵族,维护李显的皇权,结果遭到那些支持“神龙政变”的功臣派反感。李旦的胜利使得韦皇后被扣上“第二个武则天”的帽子,这一悲剧也由此展开。
第二位是唐肃宗的张皇后。她的经历堪称冤屈的代表。张皇后不仅有出色的德行和能力,在危急时刻为唐肃宗挡刀,生产后帮助士兵们修补衣物,还组织家属种桑织布,支援前线,几乎无所不能。唐肃宗毫不犹豫地将她立为皇后。但随之而来的是唐朝史上的“嫡庶之争”。张皇后的儿子应是法定继承人,但因为特殊情况下,庶长子李豫被选为继承人,张皇后因此被冤枉为“危害皇嗣”,最终遭到杀害。
第三位是唐宪宗的郭贵妃。郭贵妃出自显赫的郭子仪家族,她的皇后之位虽然是追封的,生前她并未担任过皇后。尽管后人对她有不少敌意猜测,认为她为了将儿子推上皇位而发动宫廷政变,实际上,唐宪宗的死因非常简单——过度服用丹药,而郭贵妃对丈夫的死并没有任何影响。
这三位女性的经历充分展示了唐朝对女性干政的恐惧和忌惮,政治斗争的复杂程度也因此增加。这种局面让外戚干政的环境变得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戚集团也逐渐失去了其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外戚干政的衰退,其实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自汉朝起,外戚的崛起一直与士族集团的形成密切相关。外戚虽然曾是皇权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士族集团逐步壮大,外戚逐渐成为士族集团的一部分,失去了原本独立的政治地位。
唐朝时期,士族集团已经达到顶峰,外戚的角色变得微不足道,甚至无法与士族的利益抗衡。换句话说,外戚干政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这与唐朝皇帝对女主干政的恐惧以及士族集团的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