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0年中秋节前夕,慈禧太后已和慈安太后一同掌权多年,虽然权力实际掌握在她手中,但她依然需要慎重行事。那天,她安排了一个名叫李三顺的太监,准备让他出宫去办一些私事。李三顺带着慈禧亲自挑选的礼物,准备离开宫中,却在午门遇到了麻烦。
因为当时虽然慈禧太后已开始实际掌权,但表面上还需遵循慈安太后的安排,因此慈禧在宫中的影响力并非绝对。午门的守卫,没接到上级明确指示,不允许任何人轻易出宫。李三顺最初尝试与守卫交涉,想要通过说情或补办手续来解决问题。然而,他凭借自己与慈禧的关系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放行,结果与守卫发生了争执。经过一番口角和推搡,依然未能如愿,愤怒之下,他将慈禧安排的礼物摔在地上,然后气愤地跑到慈禧面前,先发制人地诉说侍卫的无理行为。
慈禧太后本就脾气急躁,听闻李三顺的控诉后,火冒三丈,立刻决定要惩罚那些午门守卫。尽管她性格火爆,但她并未直接出面处理此事,而是选择去找慈安太后商议。慈安太后最初并不打算让此事升级,但面对慈禧的强硬态度,也只能勉为其难地采取措施。不过,慈安并没有直接偏袒,而是要求下属先调查清楚事件的真相。
调查的结果却并未如她所愿,几番查证都未能让两位太后满意。最终,慈禧与慈安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严令,对午门事件的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惩处。所有参与此事的侍卫,不论是革职、流放,还是除名、圈禁,都受到严厉处罚,而李三顺却未受到丝毫追究。
这一命令发布后,立即在宫廷和朝廷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众多官员对此极为不满,认为太后越权干涉了朝政,不顾大臣们的意见,实行“乾纲独断”,更是让人愤慨。大臣们纷纷上书抗议,然而,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毫不妥协,局面一度僵持不下。
此时,两位重要官员——张之洞和陈宝琛先后上奏,分别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张之洞未来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陈宝琛则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是位直言不讳的正直人物,他的奏章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两宫太后过于依赖太监的做法。而张之洞则采取了更加委婉的方式,他并未直接批评太后干预朝政,而是以太监管理不善引发的事件为例,逐步引出祖制中对太监的管理规则,并以此强调宠信太监的危险,最后提醒两宫太后,如果继续放任太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张之洞的奏折看似是在为侍卫说话,但实际上是通过一番长篇大论,巧妙地让两宫太后意识到宠信太监的潜在危险。尽管奏章没有直接要求惩处太监,但这份言辞温和却深刻的意见迅速让慈禧太后产生了反思。在收到奏章后,两宫太后开始逐渐改变立场,最终决定同时惩处太监与侍卫,虽然两者的惩罚程度不同,但态度上的转变使得朝廷官员纷纷松了口气,认为慈禧和慈安有所改进。
这次风波之后,张之洞的声誉开始迅速上升,慈禧太后对他产生了更多的信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年,慈安太后便因“故”去世(传闻与慈禧有关),而慈禧正式开始掌握清朝的绝对权力。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张之洞的崛起,正是在这次风波中得到了机会。
张之洞,年轻时便以探花之姿进入仕途,但即使他年轻时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大展宏图。直到1880年,慈禧太后主动召见他,开始与他讨论清朝的对俄政策。有学者认为,张之洞之所以崛起,是因为慈禧在这次交流中看到了他的才能,发现了这匹“千里马”。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张之洞的晋升与他与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有关系。安德海是慈禧最宠爱的太监之一,后来因违规出宫被巡抚丁宝桢抓住并斩杀。安德海与张之洞同是南皮人,因此慈禧太后才通过安德海的推荐,开始关注张之洞。
然而,无论如何,慈禧太后显然能够识别和提拔有才之人,而张之洞的忠诚和才华,也为他赢得了慈禧的信任。虽然此后他在清朝政坛逐渐崭露头角,但他对慈禧的忠诚,并非单纯的个体性,而是深具政治考量。张之洞,虽然曾是慈禧的得力助手,但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亦有其独立的政治路程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