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国土。这次出访美国对李鸿章来说意义非凡,他充满期待,也在心中积压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当他看到美国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时,心中不禁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他感叹道:“贵国如此之多的高楼大厦,实在让我们开了开眼。”他说这话时,语气中透露着一丝惋惜。中国的大清帝国,土地辽阔,但在许多方面依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李鸿章,作为清朝的重臣,被历史许多人视为民族的叛徒,尽管他曾为大清做出过诸多贡献,但其所签署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得他在中国人的眼中依然是“卖国贼”的代名词。然而,如果从李鸿章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又有其深层的背景和无奈。在他眼中,大清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他必须寻找外部的支持,才能延续国家的统治。
最初,李鸿章选择了日本作为大清的“靠山”。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急速崛起,迅速从一个封闭的岛国变成了亚洲的强国。而李鸿章考虑到日本地理位置的优势,认为日本应该是最佳的合作伙伴。然而,李鸿章显然忽视了历史的教训——日本的强大往往伴随着对中国的侵略。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每当日本变得更强时,它总会向中国的沿海地区发起挑衅。李鸿章的天真使他在面对日本第一次挑衅时,选择了和解,最终签订了《北京专约》。根据这一条约,琉球岛从此脱离大清的管辖,成为日本的附属国,清政府还需赔偿50万两白银。李鸿章对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感到不以为意,然而他错得很离谱。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依然采取回避战斗的策略,试图通过避免冲突来保护大清的利益,但最终这场战争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战败之后,李鸿章继续以谈判的方式,企图以和解来减少损失。然而,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割让台湾并赔偿3亿两白银——李鸿章再也无法保持冷静。这笔赔款对大清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负担。清朝的财政收入每年大约为8000万两白银,这笔巨额的赔款几乎将其财政压垮。
李鸿章并未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而在谈判过程中,他甚至一度被日本激进派刺杀,子弹未能取出,导致他眼部伤势严重。这次暗杀事件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最终赔款降至2亿两白银,但台湾等领土却仍然被割让给了日本。李鸿章在此次失败后彻底对日本失去了信任,他再也没有踏足日本领土,甚至在经过时也绝不让自己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李鸿章并未因此放弃寻求外部支持,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沙俄。沙俄也曾在大清的边疆施加压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瑗珲条约》。但在甲午战争后,沙俄却发起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迫使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李鸿章对此深感欣赏,认为沙俄是“大义之举”。于是,他开始加深与沙俄的外交关系,甚至亲自率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借此机会与沙俄签订了一个密约。这个密约的内容实际上是将中国东北交给沙俄控制,光绪帝得知后大为震怒,但李鸿章因背后有慈禧的支持而暂时未受处罚。
然而,沙俄最终并未完全履行承诺,李鸿章对其失望至极。为了寻找更多的支持,李鸿章将目光转向了西方的强国——美国。李鸿章曾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有过接触,并且与格兰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在会面时,李鸿章自信地说:“我们都是当时最伟大的两个人,平定了两支著名的叛军。”他所说的“叛军”,一是中国的太平军,二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的敌军。然而,李鸿章所说的“平定太平军”的功劳,并非他一个人的,而是由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完成的。
李鸿章与格兰特的会面,不仅加深了两国的友谊,也让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美国的支持。在解决中日冲突时,格兰特帮助李鸿章与日本进行调解,但这次调解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清政府最终赔款50万两白银,李鸿章无奈接受。格兰特还曾答应送给李鸿章一根钻石手杖,然而这一承诺直到格兰特去世也未能实现。尽管如此,李鸿章依然收到了这份礼物,并始终珍藏,象征着他与格兰特之间深厚的友谊。
李鸿章的访美之行,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他对美国的高楼大厦表示惊叹,并对比大清的落后,深感痛心。格兰特曾在信中告诫他:“要想解决中日的矛盾,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强大了,才能不再被他国欺凌。”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李鸿章,也促使他在之后的岁月中更加坚定了国家强大的信念。
今天,当我们回顾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时,可以看到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大清寻找“靠山”,尽管他试图依靠这些外力来保住大清的尊严,最终却未能避免国家的衰败。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真正强大起来,国家才能摆脱外来侵略,实现真正的独立与尊严。如今,经过多年的奋斗,现代中国已经逐渐走向强大,昔日的高楼大厦梦想,今天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