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基于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萧何已经年老,并且曾经是刘邦的上级。在刘邦年轻时,萧何一直是他向往的高人,而刘邦对萧何的敬重也早已深入骨髓。面对萧何如此谦逊的对待自己,刘邦或许出于一种难以拒绝的情感,感到自己应该给予更多尊敬。其次,当时的制度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刘邦在礼仪上并不像后来的皇帝那样严格,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这些细节,更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决定。
然而,随着功劳的逐渐积累,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正如曹操所面临的困境那样——功高震主,臣子与君主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难测。尽管曹操德高望重,个人品德和才能堪比周公,但问题是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如周成王那样的君主,能够与您如兄如弟,君臣相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的言论逐渐增多,背后总是有一些流言蜚语,大家开始议论曹操有志自立为帝。虽然这无疑是无稽之谈,但“人言可畏”,流言的力量不可小觑。董昭巧妙地通过一番话,点出了曹操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他的话语中包含一些夸张和不实的部分,但曹操听后却深感认可,认为这些话非常有道理。
接下来,董昭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制度改革的建议。他指出,曹操在治国理政上已经非常出色,但在长期的制度性建设上,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为了表彰曹操的杰出功绩,董昭建议给他封国,授予“国公”之位,并附上“九锡”之礼。这一举措初看之下,似乎与王莽当初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王莽曾以“安汉公”之名授予一些特殊待遇,但实质上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头衔,并未赋予实际的权力。而曹操所获得的“魏国公”封号,却是实实在在的封地,意味着他将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地,完全掌控该地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国君。
董昭对此的解释是,曹操这样的功臣,应该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奖励,而现行的奖励方式已经不足以体现他的伟大功绩。为了不让曹操的功勋被轻视,唯一的办法就是仿照西周的分封制度,授予曹操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曹操理应被封为“公爵”,位于侯爵之上。这不仅是对曹操的褒奖,也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从这一点上来看,董昭的建议相当巧妙,他不仅巧妙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还改良了这个制度,以适应当时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创新之举,不仅赋予了曹操更多的实权,还避免了过度扩张的风险。
然而,董昭的提议并非完全是创新的举措,而是基于古代历史中的制度进行的适度改良。早在西汉初期,朝廷就曾采取过类似的分封制度,诸如楚王韩信等人,曾作为大汉的诸侯王,拥有广泛的领地和权力。这种封国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先例,但经过董昭的巧妙调整和改良后,曹操的封地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头衔,而是拥有实质性权力的“魏国公”,这也为曹操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除了对制度的改良,董昭还通过有效的人员安排,确保了曹操的支持者能够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这样的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其他朝臣的干扰,稳固了曹操的地位。当然,这条道路并不容易走,需要合适的制度和时间的积累。曹操的实践过程历时多年,直到他去世,才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和执政班底。最终,曹丕继承父业,不仅继承了曹操的事业,也接过了这套完善的制度设计,顺利地代替汉献帝自立,成为新的皇帝。曹丕几乎是摘下了那颗低垂的果实,实现了家族的宏伟目标。
从曹操的这一过程来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期的积淀与不懈的努力。虽然当时的局势并不理想,但曹操通过巧妙的权谋与制度设计,最终实现了个人与家族的雄图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