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在军校毕业后,迅速返回了他所生长的山西,积极投靠了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依靠着这位同乡迎接各方挑战。由于傅作义的卓越才能和杰出表现,他与其他十二位将领被誉为“晋绥军十三太保”,在当时风头无两,广受好评,名声显赫。
然而,初期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关系非常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裂痕逐渐显露,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对立。究其原因,在于阎锡山的性格特点,该名将领有一个显著的缺点:任人唯亲。尽管傅作义出身于山西,却不是阎锡山故乡五台区人,这在阎锡山的心目中使得傅作义永远只能算作半个同乡,因而在整个军旅生涯中,阎锡山对于五台人表现出了绝对的信任,而对外乡出身的人士则则表现出排斥的态度。
随着傅作义的实力逐渐强大、地位日渐显赫,阎锡山的关系反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阎锡山并没有因好友的成功而欣喜,反而内心充满了对傅作义的忌惮,想方设法地削弱傅作义的权力和影响力。到了1930年,二人的矛盾终于爆发,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下,局势愈发严峻,双方的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这一年,正值老蒋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的“中原大战”,交战的局势异常激烈,为了牵制老蒋,阎锡山决定派遣傅作义率领第四路军前往山东发起攻击。然而,当傅作义抵达山东时,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率领的军队实力微薄,与老蒋的强大军队相比完全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对手。面对险峻的局势,傅作义不得不急忙向阎锡山发电报,请求增派援军:“敌人兵力数倍于我,请长官增派援军。”
然而,阎锡山在接到电报后,心中产生了诸多怀疑。于是,他召集身边亲信开会,商讨此事:“傅作义让我增兵,你们怎么看?”来自亲信的回答出乎意料:“长官,万万不可!傅作义拥有那么多兵马,怎么可能打不下山东?他向您请求增兵,必定是想借此机会在山东称霸,从而脱离您的控制。”在倾听了这番话后,阎锡山的想法变得愈发坚定,心中逐渐做出了判断。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另一位亲信为傅作义辩护:“长官,傅作义忠厚老实,不可能背叛。他一向自视清高,绝不会在没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向您求援,您一定要增援!”听到这些话,阎锡山对傅作义产生了一丝疑惑与不甘,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情。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阎锡山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计策:“让张荫梧率第二路军前往山东支援傅作义,成立联合指挥所,张荫梧担任总指挥,傅作义为副指挥。”
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策略性的安排。通过派遣援军,阎锡山也有效地削弱了傅作义的权力。不过,当张荫梧来到山东后,常常为难傅作义,试图在权力上压制他,然而傅作义性格宽厚,始终未曾失去冷静,没有导致内讧。在实际的指挥过程中,由于张荫梧缺乏指挥才能,二、四路军反而在山东战败而归。
战败后,阎锡山毫不留情地将失利的责任推给傅作义,指责他不配合指挥,骂他无德无能,甚至将涿州之战的旧事重提,指责他成为了“投降将军”。被阎锡山如此指责后,傅作义的心情愈加沉重,他的愤怒和失落交织在一起,险些让他走上自杀的道路。在此刻,他终于意识到,尽管自己对阎锡山忠心耿耿,但阎锡山却从未真正将他视为自己的“人”,这使得傅作义意识到自己与阎锡山之间的关系无可挽回。
从此,傅作义和阎锡山的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分道扬镳。阎锡山虽为一名有才干的政治家,却未能善用手中之才,反而将心思放在了如何对付自己的同志上,最终失去了像傅作义这样的杰出之士。傅作义在确保太原的防卫、参与北平的起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光辉成就必将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样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