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去荆州的事件,一直以来被人们提及,大家也纷纷议论其“轻敌”之失。虽然从军事角度来看,关羽对曹魏与东吴的兵力变动已经有了准确的预判,并且及时采取了行动应对,但是,若从内政和外交的角度来看,关羽确实有几处“未曾预见”的问题,尤其是其中最后一个“未曾预见”的问题,仔细琢磨一下,令人愤怒且失望。
关羽进攻襄樊的决定,并非出于个人私欲或过于自信,而是迫于外部的巨大压力。关羽并不是想一味追求功名,他自己在战前就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这句话透露出关羽的不情愿和内心的无奈。在他看来,这场战斗是不得已而为之。
压力来自两方面:首先,曹魏方面向襄樊集结了大量兵力,曹仁在将庞德派遣到宛城进行攻城时,已经说明了曹魏不容小觑的进攻态势。宛城被曹魏攻占后,随之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宛城的叛变和兵力的加强使得关羽面临极大的战略威胁。
而另一个压力则来源于刘备,他在晋升为汉中王后,给关羽派来了重大的象征性礼物。这些礼物中最具意义的,是刘备特意赐予关羽“节钺”,并没有将“襄樊太守”的职务升级为“行荆州牧”。这一举动,关羽必定深知其中的含义——刘备有意让他代为管理荆州,且依旧保持了他作为统治者的独立性。
在襄樊战场上,关羽的后方并非由糜芳来负责,而是由刘备亲自任命的潘濬,后者为刘备旧部,且在荆州的政务中拥有重要地位。尽管关羽和潘濬之间并无太大冲突,但从历史背景来看,潘濬的权力、忠诚度和关羽的独立性并不完全吻合,这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关羽在襄樊作战期间,显然并没有完全相信自己能轻松战胜曹仁。曹仁在曹魏军中地位特殊,而面对的又是曹操的强大支援,关羽自然知道单凭自己的兵力不足以长时间与曹魏正面交锋。因此,他请求刘封和孟达增援,可惜的是,他们并未按命令出战,关羽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指挥系统并不完全顺畅,而这种信任的破裂,成了他无法扭转战局的关键。
第二个“没想到”发生在关羽的身边。当初,关羽善待糜芳,视其为兄弟,却没想到糜芳最终会反叛。糜芳作为刘备的亲信,不仅背叛了关羽,还利用襄樊战局中的家属问题,迅速与东吴合作,将关羽的后方做了削弱。这一转折,关羽在当时的困境中完全没有预见到。
关羽的另一大失误,便是高估了自己手下将士的忠诚。关羽虽然善待军中的士兵,但士兵的忠诚度显然并未如他预期那般坚定。关羽的忠诚支持并没有延续到战局的最关键时刻,许多手下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倒戈,使得关羽的处境更加危险。
而关羽的第四个“没想到”则是在整个襄樊战役的过程里。当时,刘备虽然身为汉中王,但他依然没有向关羽派兵支援。关羽孤军奋战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刘备和诸葛亮似乎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孙权可能会趁机发动攻击,这个战略失误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最终荆州丧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张飞没有支援关羽?这也是许多人无法解答的谜题。张飞一向与关羽情同手足,按理说,作为其兄弟,他必定会关注关羽的战局。然而,正史中并未提及张飞在此时作出的支持或援助。或许,这恰恰反映出刘备集团内部在关键时刻缺乏有效协调,致使关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总的来说,关羽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如果当时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上更加敏锐,或许关羽的结局会有所不同。而关羽的悲剧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一个人的英雄事迹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复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