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备的子嗣经历的困境不同,刘禅的后代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刘禅一生育有七个儿子,但其中最为人知的却是他的第五子——刘谌。尽管刘禅选择了不战而降,刘谌却在关键时刻表达了强烈的抗争意愿。遗憾的是,他的忠告未能被采纳,刘禅最终选择了与蜀汉共存亡的道路。
蜀汉的衰败似乎可以追溯到关羽失荆州的那一战。关羽在蜀汉阵营中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而失去荆州对蜀汉的打击更是深远。关羽的失败不仅失去了这位大将,还让蜀汉丧失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荆州。众所周知,蜀汉在三国中处境最为艰难,失去荆州意味着其生存空间的进一步缩小。紧接着,刘备的行为更是将摇摇欲坠的蜀汉推向了深渊。此时,法正和庞统等资深谋士早已去世,而诸葛亮也在为国家苦心孤诣。刘备执意出兵伐吴,尽管诸葛亮多次劝阻,然而作为臣子,如何能左右刘备这个皇帝的决断呢?结果不仅蜀汉大败,刘备也因此抑郁而终,死于白帝城。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正如刘备所言,刘禅的能力始终令人担忧。尽管在刘备临终前,他将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使得蜀汉有了短暂的稳定,但诸葛亮一人难以承受国家的重担。诸葛亮不仅管理政务,还要应付朝堂上的纷争,这样的压力最终让他健康堪忧。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未来似乎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尽管他为刘禅留下了众多贤臣,但整个蜀汉的劣势依然无法逆转。
到了263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有近三十年,刘禅的执政也同样接近三十年。初期,他确实以勤政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逐渐懈怠。在他松懈的同时,曹魏却稳步发展,虽经一系列政变,魏国的实力并未受太大影响。魏国依旧视吴国为次要,始终把重点放在了吞并蜀汉上。此时,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三员大将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即便魏国许多大臣对这场战争表示怀疑,认为蜀汉的老弱残兵不至于轻易被击溃,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怀疑过于乐观。刘禅的决定让所有人震惊,甚至这些魏国大臣都未曾料到,蜀汉竟会如此轻易地崩溃。
就在蜀汉败局已定之时,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坚决反对投降。他看着满朝文武都在为保命而低头,心中愤怒异常,毅然站出,力劝刘禅坚守城池,与国家共存亡。即便他一再发表激烈言辞,依旧无法改变刘禅的决断。面对刘禅的软弱与犹豫,刘谌深感无力,他知道,这样的蜀汉注定难以维系下去。当大殿中投降的声音此起彼伏时,刘谌心如刀割,无法忍受家国的颓废,便孤身前往祖庙,向先祖告别,痛哭流涕。
刘谌在祖庙中忏悔,觉得自己已经无力挽回局势,便做出了极端的决定。他回家后,冷静地对妻子说了句“对不起”,然后在她面前,亲手了结了她的生命。随后,他又走到孩子们的房间,一一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带着满身鲜血,刘谌回到祖庙,最后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刘禅的子嗣中,刘谌无疑是最具刚毅与忠诚的一位,他的行动甚至让人觉得他与父亲的性格迥异。许多人感叹,若刘备在世,必定会为刘谌的英勇与忠诚感到骄傲。
至于刘禅为何选择不战而降,原因也不难理解。在蜀汉的最后阶段,最致命的问题便是缺乏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的将领。绵竹之战的失利,彻底摧毁了蜀汉的战力,不仅赵云的儿子赵广战死,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未能幸免。此时,蜀汉能依赖的将领仅剩姜维,但即便姜维尽全力,面对魏国强大的攻势,他也难以占得上风。
同时,刘禅与姜维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刘禅对姜维的信任逐渐消失,尤其是朝中有宦官黄皓的挑拨,导致刘禅对姜维产生疑虑。这种君臣之间的隔阂让蜀汉的国运更加岌岌可危。最终,刘禅以为投降能够保全百姓与贵族的性命,但他却没有预见到投降后带来的更大灾难。魏军不仅屠杀了刘禅的亲人,还摧残了蜀汉的百姓与贵族,成都也在魏军的蹂躏下度过了数日。
刘禅的选择,注定了蜀汉的灭亡。而刘谌的死,虽然未能改变大局,但却成为了蜀汉忠诚与刚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