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张逸民,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舟山基地政委,从正师职直接升至正军职。这时,他年仅40岁,正值事业的巅峰,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当接到上级领导的谈话后,他表达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想法:他希望能先干一段时间的副职,以便让前任政委继续留在岗位上。这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难道是因为他对晋升不感兴趣,反而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耽误了上级的提拔机会?
张逸民是在和平时代成长起来的干部,他的军旅生涯始于陆军,但后来转战海军,这种转变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会带来不适感,而张逸民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仿佛海军工作才是他真正的归宿。在学校期间,他对各种武器和兵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逸民不会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不断探索和深入了解这类武器的真实性能,不仅关注武器的优点和实际效能,更是详尽认识其不足之处。他对鱼雷的情感深厚,仿佛与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认为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从1955年到1967年,张逸民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指挥了六次海战,并成功击沉敌舰三艘,对另一艘敌舰造成重创。在和平时期,他能取得如此佳绩更是难能可贵,尤其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下屡次获得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军功不断累积,先后担任过大队参谋长、大队长、支队副参谋长、支队副政委、政委等多个职务。在1967年崇武海战后,他不仅获得了中央领导的亲自接见,还被提拔为支队政委,过去在解放战争中担任他上级的海军政委也对他表达了祝贺,并分享了许多担任政委的经验与教诲。
1968年,舰队首长的一个电话通知让张逸民感到震惊:他被调任为舟山基地的政委。从资历来看,他刚刚升为正师职一年,竟然就直接晋升为正军职,着实让人感到惊讶。此时,不少资历更深的将领依然在副军职或正军职的岗位上,而他这个1955年被评为中尉的干部,如今竟然与多位将军平起平坐,这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飞跃。
军队的晋升是严格讲究战功与资历的。相比仲裁他同代的其他干部,张逸民的战功确实显得尤为突出,尽管许多将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验丰富,不过在续写荣光的战绩上,他的成就无疑是闪耀的。然而,尽管他在战功上获得显著表现,但面对舟山基地内部不少曾是他老首长的干部,他也不得不感到些许顾虑。这些老首长的曾经上下级关系,是否会影响他的工作展开呢?舰队首长告诉他不要过于担心,放宽心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虽然他表示接受这一任命,但依然希望上级能考虑他的请求,先担任副政委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份艰巨的责任,并希望原政委能继续留任一段时间,给予他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此,上级表示乐于考虑他的建议。
作为舟山基地的原政委,虽然他本应调任舰队担任副政委,但经过交流,他能够继续留任,完成过渡可谓是一个理智的安排。张逸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海舰队乃至整个海军当时的著名英雄,他的要求能够得到上级的首肯也并无意外。虽然在名义上他是副政委,但实际上,基地领导班子里的同事们对他的尊重并没有因为这个头衔而减弱。即便是在他的接任仪式上,基地政治部主任亲自前往迎接,显示了对他的深厚认可。来到基地后,许多事务的决策依然主要由他来负责,前任政委在名义上仍担任政委,但更多的角色则是配合和支持。
而在1969年,上级对于他的任命最终得以落实,使他成为了基地政委,并在该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多。如果按照正常的晋升轨迹,这段时间内,他很有可能会升迁至舰队的副政委、政委甚至高层海军司令部。然而,遗憾的是到了1971年后,他逐渐离开了领导岗位,直至八十年代只能以师职的身份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