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史书通常归结为“士兵哗变”,表面看似因士兵的一时激愤而引发的事件。然而,深究其中的真相,这背后却隐藏着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唐玄宗并未料到,连最忠心的部下陈玄礼,也成为了这场政变的参与者之一。
根据历史记录,唐玄宗在匆忙出逃时未能带足粮食,再加上负责补给的官员们纷纷逃散,导致皇帝和随行的朝臣们一路饥寒交迫。皇族虽然勉强依靠百姓帮助维持了生计,却无法缓解士兵们空腹的困境。在这种困顿的环境下,士兵们的心情也早已被愤怒和委屈填满。大多数士兵抛下了家中的妻儿,和唐玄宗一起奔逃蜀地,此刻他们心中的愤慨可想而知。
恰在此时,杨国忠的出现无疑是火上加油。他正在和一群西域使者争执,后者也因“安史之乱”被困在长安,无法返回自己的国家。这些西域使者本是到唐朝出使的,但如今因战乱滞留在这里。他们不仅感到饥饿,还愤怒于没有得到应有的接待。杨国忠对此毫不关心,反而在饥饿中暴躁回应。这一切被周围的士兵看在眼里,心中的怒火早已埋伏,终于爆发。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张小敬高声疾呼:“兄弟们,杨国忠勾结胡人想造反!”士气一振,禁军们立即蜂拥而上,将杨国忠打死。士兵们的怒火并未熄灭,接着他们继续肆意报复,将杨国忠的妻儿、杨贵妃的亲属甚至御史魏方进一并杀害。最后,他们将唐玄宗的行宫包围,形势愈发危急。
唐玄宗显然未曾预料到事态如此严重,他立即派陈玄礼前去探查。陈玄礼回来时,脸色凝重:“陛下,士兵们已起了哗变。”唐玄宗瞬间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但他心中已然决定,杨国忠死有余辜,但将士们不应因此遭受惩罚,尽量平息事态。陈玄礼却告诉他,士兵们的要求并非如此简单,他们虽然杀了杨国忠,却对杨贵妃的生死心生疑虑。杨贵妃是杨国忠的亲戚,若她还活着,士兵们心里将始终不安。此时,陈玄礼劝唐玄宗为了稳定局势,最好将杨贵妃处死。
唐玄宗震惊不已:“杨贵妃何罪之有?她一向深居宫中,哪知政事?为何要把罪名强加给她?”然而,陈玄礼却坚定地表示:“陛下,贵妃毕竟姓杨,若她活着,士兵们心中难安,若您不下决心,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压力下,唐玄宗终于决定,悲痛欲绝地命令杨贵妃自尽,令这位美人香消玉殒,整个“马嵬驿之变”也在这一刻走到了终结。
乍看之下,这一切仿佛是士兵们愤怒引发的暴动,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太子李亨在其中深藏不露,实际上他才是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士兵们的行为,尤其是如此迅速且有组织的反应,不可能仅凭个人的愤怒。事实上,李亨利用了这一时机,策划了一场有目的的政变。试想,百十名士兵怎能有如此胆量和计划性,能够迅速组织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便唐玄宗不答应,他们也不可能无所畏惧地进行弑君行动。背后必然有强大的支持力量。
从李亨之后的行动来看,他的目标显而易见,那就是夺取皇权。唐玄宗的懦弱与无作为,成为了李亨顺利实现野心的催化剂。然而,陈玄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作为唐玄宗的忠实部下,陈玄礼表面上似乎完全不知情,但他作为龙武大将军,掌控着一支庞大的禁军,哪有可能对这场事变一无所知?
若要分析陈玄礼为何支持李亨的夺权,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唐玄宗的无能和“安史之乱”后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让陈玄礼意识到,只有一个更有能力的领导人,才能挽救大唐。另一方面,陈玄礼也没有太多选择空间——他一方面忠诚于唐玄宗,但面对国家的危机,他也明白,唐玄宗若继续执政,将无法恢复大唐的辉煌。李亨才是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选择。
陈玄礼最终选择支持李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背叛了唐玄宗。事实上,他希望父子二人能够平和过渡,避免引发更大的动荡。李亨原本计划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唐玄宗退位,但陈玄礼的坚持使得这场政变的剧本有所变化,最终演变为父子分道扬镳的局面。陈玄礼既保全了唐玄宗的颜面,也为李亨铺平了登基的道路。
综上所述,“马嵬驿之变”不仅仅是士兵的一次偶然暴动,而是一场由李亨策划,陈玄礼协助的政变。唐玄宗的命运在这一刻走向了终结,而大唐的未来,则交到了李亨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