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特供商店:权贵们的专属乐园
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作者们每天都在不停地为稿子打拼,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赚得足够的生计。希望观众朋友们能够理解与支持,毕竟生活压力可不小。为了让大家免费阅读全文,文中有个5秒广告,观看后就能继续享受完整内容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理解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特供商店”这个名字,乍一听,似乎就能让人感到有些许的神秘和好奇。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一曾在苏联引起广泛关注的特殊商店——苏联的“特供商店”。
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候,普通的苏联人民为了买到一条面包、一瓶牛奶,往往需要在寒风中排长队。而与此同时,苏联的高层官员却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一个没有任何招牌的神秘商店,选购奢侈品——鱼子酱、进口法国白兰地、意大利的名牌领带,这些在普通市场上几乎无法见到的商品,不仅应有尽有,而且价格竟比市面上的价格便宜了十倍有余。这一切让人不禁想问:作为标榜平等社会的苏联,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
这些神秘商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秘密。
特供商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列宁时代。那个时候,苏联刚刚建立,社会动荡,内外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早在1918年,苏联便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政府高层的官员也常常面临饥饿的困境。
有一回,苏联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因饥饿过度,在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竟然当场晕倒!这让列宁非常震惊,并且感到情况不容忽视。于是,列宁提出了一个建议——设立“疗养食堂”,为政府官员提供保证基本需求的饭食。这个举措并非想要搞什么特殊待遇,而是出于务实考虑,毕竟官员也需要有足够的体力与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工作。
然而,谁能想到,最初目的单纯的“疗养食堂”,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了“特供商店”,从简单的食物供应,变成了充满奢华商品的高官购物天堂。
列宁去世之后,特供制度的规模逐渐膨胀。从最初的“疗养食堂”供给的基本粮食,到斯大林时代,特供商店已经扩展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开始出售各种奢侈品。特供商店的起源地是莫斯科,后来逐步扩展,短短几年内,光是在莫斯科就出现了数百家这样的商店。
这些商店的门口没有任何标志,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得知它们的存在。只有那些持有特供证的高层官员才能自由进入,享受一场专属的购物盛宴。商品琳琅满目:皮草大衣、进口香烟、瑞士巧克力、黄金珠宝应有尽有。而且,价格非常亲民,通常只有市价的十分之一。
普通百姓看着这些高官们的奢华生活,心中难免充满了不平:自己辛辛苦苦排队买个面包,结果眼前的这些特供商店却充满了诱人的进口商品,且价格如此低廉,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这些特供商店,远不止售卖普通商品,它们简直是高层官员的天堂。进入商店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致的商品展示架——意大利的手工领带,来自法国的顶级白兰地,闪闪发光的珠宝首饰,甚至还有俄罗斯进口的高档鱼子酱、进口鲑鱼罐头等等。所有这些在普通市面上根本见不到的奢侈品,都在这里等着高官们挑选。
这些特供商店的顾客名单,起初是政府高官,后来却不断扩大。随着特供制度的渐渐膨胀,军方高级将领、外交人员、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文化名人等,也都开始享受特供商店的福利。只要拥有特供证,他们也能进入这些商店,挑选他们心仪的商品。
更有意思的是,特供商店并不是简单的一家商店,而是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划分。位于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商品的等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类。最高档的“特级商店”设在地下,只有少数位高权重的高官才能享受。而一级和二级商店则位于地面,适用于相对低级的特权阶层。
此时,苏联社会充满了令人深思的讽刺。普通百姓在冷风中为了几块面包排队,而在不远处,那些政府高官却在特供商店里挑选鱼子酱、奢侈的进口酒类和高级巧克力。物质世界的巨大反差,让民众的心中充满了不满。
随着特供商店的扩展,这一制度逐渐渗透到更多领域,不仅涵盖了商品,还扩展到医疗、住房等方面。高官们不仅能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奢侈商品,还能享受免费的医疗和专属的疗养院。这种特权阶层的扩展,让社会的分裂愈发明显。
最终,特供商店成为了苏联社会不平等的象征。虽然苏联的解体有复杂的内外因素,但无可否认的是,特供制度加剧了民众的不满,也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特供商店不仅让平等的理念被彻底讽刺,也让社会的不公愈发凸显。
这一现象,不仅代表了苏联高层的奢华生活,也揭示了特权阶层与普通百姓之间深刻的隔阂。特供商店成了苏联社会阶级分化的一个缩影,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平等理念下的最大讽刺。
特供商店的奢华生活与普通百姓的艰难生存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社会的不公,最终成了苏联解体的一个隐秘原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与阶层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