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问题是伪命题,战国也缺粮,情况并没有比诸葛亮好到哪里去。
相比于三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人似乎确实是打仗规模很大。三国时期的几大战役最大的动员也就是一二十万级别的(别提《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兵力都是张口就来)。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人。赤壁之战,曹操二十万人。关羽北伐襄樊,只有三万人。曹操刘备汉中之战,总兵力不到二十万。《三国演义》小说中号称动员了七十五万大军的夷陵之战,实际上刘备只有五万人。而小说中说诸葛亮带三十万大军北伐,那是做梦,实际上最多只有四万人。
相比之下,战国打仗规模就大多了,秦灭楚,先出兵二十万,被击溃。后出兵六十万,一举灭楚。秦赵长平之战,更是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上百万人的战争,赵国军队四十五万,秦国军队六十万,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万。这个数字即使对于两千年后的欧洲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战国七雄缺不缺粮呢?
如果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中的战争,杀俘虏是非常常见的。
虽然古人也知道“杀降不详”,但历史中杀俘虏的行为从来没有绝迹过。前至项羽灭秦,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坑杀降卒二十万。后至太平天国在苏州投降李鸿章,两万多人被李鸿章杀降,气的信奉骑士精神的“洋枪队”领袖华尔要去找李鸿章拼命。
而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杀降,就出现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260年,秦国赢得长平之战。白起用计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
消息传回邯郸,整个邯郸家家在哭丧: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战国策》
秦国和项羽杀俘虏,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性残忍。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来说,几十万壮劳动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杀害劳力的。
那么为什么要杀降呢?
古今道理相同——没有粮食了。
战胜的一方,供养自己的军队已经竭尽全力,哪里还有粮食供养多出来的几十万人呢?
收编他们加入军队?自己没有粮食养活他们。放他们回家?他们回到故国还会重新组织起来打自己。抓到老家当苦力?在没有成熟的集中营制度的古代,这和放他们回家没有区别。
所以,只能杀掉。
秦国也是缺粮的,像长平之战这种战役,已经倾尽了秦国的全力。
但是这还是不能解释:同样是倾尽全力,为什么秦国能出动六十万人,蜀汉只能出动四五万人呢?
原因有几点:
1:秦国粮食比蜀汉多
长平之战时期的秦国,已经占领了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再加上秦国人口远多于蜀汉(秦国人口四五百万,蜀汉人口顶多两百多万),秦国的生产力要大大强于蜀汉。
2.秦军补给比蜀汉容易
我们可以看到,像长平之战这种战争,都是在秦国家门口打的——
秦国可以从河东(今山西)一带筹措一定的粮草,在咸阳到河东的一路上,都可以不断地补充粮草。
而蜀汉政权北伐,一路越过的全都是崇山峻岭,秦岭的栈道连牛马都不好行进,只能靠人拉肩扛。
更重要的是,蜀汉无法因粮于敌,也无法在前线获得本地的粮食。
汉中之战结束前,曹操感到自己可能要放弃汉中,所以迁走了汉中所有的百姓,让他们充当魏国的劳动力而不是给刘备效力。
汉中之战后,曹操甚至迁走了秦岭以北雍凉一带的百姓,也是为了防止刘备北伐,让他无法在西线因粮于魏,只能靠蜀地供给。
这就导致了诸葛亮北伐时,所有的粮食都要从成都方向调运,距离和难度都远大于秦国。
本来粮食就少,运过去还困难,自然兵力就少了。
3.秦国与蜀汉军制不同。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实现了部分的军国主义,当兵的人员占人口比例很大。
而秦国,实现了完全的军国主义!即一切围绕战争。为了战争,可以完全放弃国内生产,实现了全民皆兵。
秦国制度,男子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都要去当兵。平时务农,打仗的时候上战场。事实证明,这种制度的国家一般军事实力都很强大,比如后世唐朝的吐蕃、宋朝的蒙古,都是这种军国主义制度。
而三国时期的军队,都是职业兵。虽然也曾经有过屯田的记录,可是由于高烈度的战争,让军队几乎都是全职军人,要常年养活这些不事生产的军人,自然规模大不了。所以蜀汉无论如何也动员不起来像秦国那样的百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