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李婧:
1938年深秋,湖北宜昌码头寒风呜咽。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日寇铁蹄逼近宜昌,可码头上,关乎国家命脉的10万吨工业器材怎么办?
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跳上一只木箱大声疾呼:“同胞们!眼前这些机器如果落入日寇之手,就会变成射向我们的炮弹!民生公司定会拼死抢运,但此刻我们需要人手、需要肩膀,把它们扛上船,谁能上!”
“我来!”“我也来!”“还有我!”从伤兵到教书先生,每个人都字字铿锵。卢作孚将宜昌至重庆航线划分为3段,根据不同水位、流速调配船只,连夜征调850艘民间木船昼夜抢运,遇到浅滩则改用人力。即使日军战机俯冲而下,燃烧弹轰然炸响,血染江滩,他们仍然在硝烟中再次绷紧染血的纤绳,吼起撼人心魄的号子,坚定地向前挪动。
那时弯曲变形的脊背,换来的是今天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责编:李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