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倾向于尊刘贬曹,但细读这部基于《三国志》改编的小说,我们却能看到,刘备并没有被描绘成一位完美无瑕的英雄,相反,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刘备的雄才大略,将他塑造成一个依赖哭泣和逃跑的“忠厚无用之人”。这与许多读者熟知的历史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熟悉三国史料的读者一定知道,刘备不仅曾鞭打督邮、斩杀蔡阳,还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决断与胆略。关羽和张飞固然是众人眼中的英雄,但他们最初也不过是追随一个以织席贩履为生的刘备。要知道,正是刘备的能力与远见,才让他们逐渐从涿郡的草根人物发展成了三国时代的顶级战将。这些事迹无疑证明了刘备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跑腿”人物。
刘备的成功,离不开他早期与商人苏双和张世平的合作支持,通过他们的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并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崭露头角,最终获得了副县级职位。此时的刘备,身边既没有徐庶、诸葛亮等谋士,也没有庞统、法正等军事智囊,但他凭借自身的才智和领导力,已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 提到庞统,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提出的“取川上中下三策”。这些战略提案,几乎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鲁肃的“榻上策”相媲美。如果刘备要拿下西川,诸葛亮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便显得有些空洞。而庞统则更为务实,他的“取川三策”直指刘备的战略要务,并且精准地指出,荆州虽然战略位置重要,但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强大压力,刘备无法在这里长期驻足。 庞统的“上策”,即通过兵力突然袭击成都,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前身。魏延的奇袭虽然独立自主,但庞统的计划却是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来推动的。然而,庞统清楚,蜀道崎岖,敌人顽强,因此上策的成功率极低。而刘备在评估后,选择了庞统的“中计”,这才最终稳步推进,成功占领了西川。 如果回顾当时的局势,我们会发现庞统的战略眼光与刘备相辅相成,但最终是刘备对这些智谋的采纳和实施,使得整个计划得以成功。庞统的三策虽好,但刘备凭借着对局势的把控与对人才的选拔,最终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刘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英雄人物的加入,得益于刘备非凡的眼光和包容精神。曹操生来便是贵族,孙权也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刘备则是一个从草根起步的“无名之辈”。他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崭露头角,并能够汇聚一众人才,足以证明刘备不仅有雄才大略,还有过人的识人用人之慧眼。 可以说,刘备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他的武力和战术,更在于他对人才的吸纳和使用。他通过与诸葛亮的相知相守,凭借与庞统、张飞、赵云等人的深厚情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那种非凡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