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中,许多政治人物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影响力在党内外广受尊重。胡乔木在共产党中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他的笔触影响了无数历史事件。而在国民党中,也有一位被称为“第一支笔”的人物——陈布雷,他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担任蒋介石的“御用”笔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蒋介石亲信的陈布雷,虽然自己深陷于国民党的政治漩涡,但他的子女们却并未沿袭他的道路。相反,多数成为了中共党员,而他的长孙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终成为民族的罪人。
1941年,一封来自陈布雷小女儿陈琏的“告别信”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信中的字句清晰而坚定:“这条道路会很艰辛,但是为祖国的自由,我没有别的话可说……我去的地方很远,不要为我担忧……”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局势愈发紧张。陈布雷读到这封信时,心中满是担忧,猜测女儿可能投身了某种危险的行动。信中的“艰辛道路”和“祖国自由”等字眼让他隐约猜测,陈琏或许已经前往了延安。
陈布雷和女儿的关系较为疏远,背后有着复杂的家庭原因。陈琏出生时,母亲杨品仙因大出血去世,留下陈布雷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陈布雷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甚至一度情绪失控,差点做出无法挽回的错误。陈琏命运多舛,直到13岁才被接回家中,但父女间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距离。尽管如此,陈琏始终怀有对父亲的尊敬。她的心中,一直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琏毅然选择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尽管陈琏和父亲的关系较为疏远,但她对父亲的敬仰从未改变。陈布雷为国民党的一股清流,他廉洁自律,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甚至被蒋介石称为“完人”。陈布雷对待子女的唯一要求是不要涉及政治,或许正是因为深知政治的复杂与险恶,他才不希望孩子们涉足其中。然而,陈琏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她深感国民党腐败,决心为国家做出改变。
有一次父女谈话中,陈琏明确表示,作为青年,她认为抗日救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且坚信要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陈布雷虽然意识到女儿的坚持,但他依旧坚持认为国民党是“正统”,只有它才能救中国。陈琏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国民党已经无法担当重任,而陈布雷却没有任何回应。经过这次谈话,陈布雷开始察觉到女儿的立场已发生转变,可能正朝着与他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进。
陈琏的“失踪”令陈布雷心急如焚,最终,他通过周恩来得知,陈琏其实已在宜良从事革命工作。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劝说下,陈琏回到了父亲身边,继续接受父亲的思想教育。建国后,陈琏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教处处长,直到1967年去世。
陈布雷的子女中,除了陈琏之外,陈砾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陈砾比陈琏小十岁,他从小听闻姐姐投身革命的故事,并深受其影响。16岁时,陈砾便展现出出色的口才和辩论能力,令同学们刮目相看。1946年,年仅18岁的陈砾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尽管年纪轻轻,但他坚持独自前往北京学习,并积极参加了抗议活动,反对美军暴行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陈砾对国民党的失望愈加深刻。特别是在目睹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后,陈砾决心投身革命。在陈琏的劝导下,陈砾放下了对考试的担忧,坚定地加入了革命行列。后来,陈琏被捕入狱,陈砾在父亲的帮助下深刻意识到,只有投身到解放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陈砾决定放弃家庭的情感纠葛,毅然前往解放区,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陈砾在天津解放后,迅速崭露头角,在《天津日报》担任编辑,并展现出卓越的新闻才华和政治洞察力。1953年,他前往朝鲜采访,写下多篇优秀报道,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三等功。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后,陈砾逐步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包括中国日报社总编辑等职位,为国家的新闻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陈布雷的家族并非全都走上了光辉的道路。陈布雷的孙子陈师孟,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外。陈师孟自幼生活在台湾,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并坚决支持“台独”,与家族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他甚至与“台独”分子陈水扁结为同盟,成为了台湾独立的坚定支持者。这种背离祖宗的做法,令陈布雷如果在天之灵,定会心如刀割,痛心不已。
尽管陈布雷的后代大多未走上政治道路,有的甚至加入了共产党并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陈师孟的所作所为,依旧对这个家族的荣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