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季,四平之战成为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进行的一场关键大战,其影响深远,震惊了整个国家。尽管周恩来在这场战役中所做的贡献却鲜有人知,然而他的战略眼光与政治判断力在此刻表现得尤为突显。
一开始,周恩来就对四平之战的胜算持谨慎态度。他预言我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可能难以获胜,因此建议更好地调配军事资源,以击灭敌军为主,守城为辅。在国民党军队于4月2日向四平发起进攻之际,周恩来正身处南京。他敏锐地察觉到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发表的演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国民党已经放弃了与共产党之间的平和协议, 武装冲突在东北地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在次日致电中央东北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并指出:“从目前的形势看,四平街、本溪和鞍山存在失守的风险,长春的控制权也可能暂时落入敌手。我们应以消灭国民党军队为主,守卫城市为辅,这样可以更容易地争取主动权,给敌人以重创,为后续的和谈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周恩来认为东北将可能出现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他在4月5日再次致电党中央,提及:\"东北需要做好大规模作战的准备,绝不能抱有国民党会让步的幻想。\" 他指出,蒋介石正试图通过封锁和蚕食的方式削弱共产党势力,并表示他计划进一步揭露这一阴谋,将关内的问题与东北局势连接起来,寻求整体的解决方案。
几天后的4月8日,周恩来又一次向党中央发电报,表示东北的战局已经出现了新变化,许多之前的判断都需要重新评估。他提到陈诚的发言,透露国民党将要接管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并警示美国企图通过军事手段协助国民党接管长春,因此,进行一场大战已是势在必行。随着4月18日东北解放军正式展开四平保卫战的号角吹响,战事的焦点愈加明确。
在四平之战打响后,战火迅速蔓延,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中国民主同盟尝试组织国共双方代表进行停战会商,提出建议让中共军队退让铁路沿线,让国民党军和平进入长春,以期实现停火五天并重新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周恩来对此表示接受。然而,国民党代表陈诚面对和平的提议仅仅强调“接收主权”的问题,拒绝了该建议,并声称中央军在东北地区的调动无须受到干扰。最终,调解会议无果而终,未能达成和解。
经过一系列残酷而紧张的战斗,中共军队最终被迫撤退,战斗之后,损失惨重。毛泽东后来说过:“在四平之战中,周恩来同志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但可惜的是未能得到落实。”相关的著作《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作者为陈冠任,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发布,该书也曾登上中国政治军事书籍热销榜,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之一,标志着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