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份辞呈悄然递交到组织部门等待审核。当时,审阅的司令看到这份辞呈后气得几乎失去冷静,立即下令把撰写辞呈的军官叫过来。当那位军官站在司令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决定:他打算辞去军职,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司令听后勃然大怒,怒声质问道:“难道我大新疆无法养活你这个少将,你非要回家当农民?!”然而,这位军官只是平静地回答说,当家乡急需他时,他便会毫不犹豫地返回。看到他态度如此坚定,司令无奈地挥手示意,允许他离开。这个坚决要回乡务农的人,正是我国的开国少将——甘祖昌。甘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奋斗,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要放弃军职,回到故土做一名普通农民呢?而他回乡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甘祖昌出生在1905年的江西省莲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困,生活艰难,甘祖昌的童年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本知识。幸好,在他六岁时,舅舅给甘家带来了些许帮助,让他有机会在私塾里读了一年的书。这段求学经历,虽然短暂,却足以让他免于成为一个完全不识字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甘祖昌在地主家做过杂工,虽然生活依旧困苦,但他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民国九年,莲花县开始了初期的共产党组织活动,甘祖昌很快便被组织发现,因其心地善良、诚实可靠,便被招募到农民协会工作。几年后,凭借出色的表现,甘祖昌被任命为莲花独立团的军需处处长,表现更加出色的他,还被送往井冈山特训班学习,锤炼自己的军事能力。土地革命时期,甘祖昌通过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在加入党后,甘祖昌主要负责后方的工作,管理战士们的物资和生活条件。
1934年,甘祖昌加入了红军,开始随部队长征。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甘祖昌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念,不论是在面对严寒的雪山,还是穿越荒芜的草地时,他都没有放弃。即使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依然把自己的口粮分给那些受伤的战士,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被派往前线,加入了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他的机智与勇敢,很快就使他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并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职位。他不仅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才智,在领导上也深得士兵们的爱戴,时常关心部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解放战争期间,甘祖昌作为后勤部部长,担负起了为前线战士提供物资保障的重要职责。这个职位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部队的作战能力。在解放新疆的过程中,甘祖昌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解决了新疆十万人的口粮问题,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稳定了物价,拉近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建国后,甘祖昌留在了新疆,为那里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位有着深厚革命精神的将军,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利益。然而,甘将军的内心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牵挂,那就是家乡。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辞去新疆的工作,回到家乡去投身农业建设。
1957年,甘祖昌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向组织递交了辞呈。组织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多次派人前去劝说,但甘将军的决定始终没有改变。家人也无法理解他的决定,尤其是他的妻子和儿子,他们无法理解甘将军为何要放弃显赫的职位,回到乡村做一名农民。甘将军耐心解释道,他认为家乡更加需要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责任就是服务人民,尤其是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改善生活条件。他还提到,如果自己连家乡的建设都无法参与,那他还有什么资格继续当一名共产党员的将军呢?
于是,甘将军决定带着全家从新疆返回江西老家。他带回家乡的行李精简到极致,除了几个箱子,便是六头约克猪、十五对安哥拉兔和十五只来航鸡,所有物品都经过精心筛选,目的是避免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回到家乡后,甘将军被那里的贫困与落后所震惊。家乡的农业几乎无法自给自足,村民们一年到头常常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计。甘将军心痛不已,决心改变这一切。
他带领着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不仅亲自参与农业生产,还开始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与此同时,甘将军的妻子龚全珍也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当地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甘将军和乡亲们一起辛勤耕耘,经过多年努力,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逐渐繁荣,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这个小村庄变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大家都亲切地称甘将军为“带富大家的好领导”。
甘将军并未摆将军架子,始终与百姓们一道工作。他的生活简朴,甚至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他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幸的是,甘将军在晚年因战场上的旧病复发,最终在莲花县去世,享年81岁。在临终前,甘将军依旧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甘将军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人,甚至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曾缅怀他,写下“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当了将军,却坚持回家当农民。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我们这一代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继续弘扬。”甘将军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