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开国将校中,存在两位非常相似的人物——他们同名同姓,都是来自江西的老乡。这常常导致人们在提到他们时将二者的事迹和照片混淆,从而造成误解,让大众对他们的历史贡献产生困惑。
这两位将领的名字都是彭寿生。第一位彭寿生出生在江西信丰,他的军事生涯始于1930年,参与了革命的洪流。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专注于宣传、政治工作以及担任参谋,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在抗日战争中加入了120师,并在其中担任参谋职务,迅速发展出扎实的军事才干。尽管在1939年他随肖克将军的冀热察挺进军进军冀东,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他仍旧坚守于作战工作的第一线,几经职务变换,曾任作战科长、支队副参谋长、团参谋长以及军分区参谋长,并最终成为冀热辽军区的参谋长。
在解放战争期间,冀热辽军区扩编为冀察热辽军区,彭寿生被委任为参谋长,1947年秋季,这个军区下辖的热河军区与冀东军区主力部队进行了改编,他担任9纵的参谋长,协助指挥员詹才芳作战。在这段时间,他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并最终调任20兵团67军的师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作出杰出贡献,成为天津警备司令的参谋长及66军的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标志着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与第一位彭寿生不同,第二位彭寿生的出身地是江西萍乡,他在1930年参加了游击队。与主力红军相比,他选择留在湘赣边区开展游击活动。在全面抗战爆发之际,他所服务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营,担任排长,投身于敌人重重围堵的生死搏斗中。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著名的陈毅,他在南方红军坚持游击战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随后的战斗中,第二位彭寿生不断升迁,从副连长、连长、营长到副团长和团长,期间因负伤失去了右臂。解放战争来临时,他所在的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成为叶飞部队的一名团长,参与了众多重大战役。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他在1948年被任命为地方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地位相当于副师。在渡江战役胜利后,他被调任南通军分区司令员,升至正师职。
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他在军中的资历、职务和战功,他被评为上校军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在江苏省军区服务,直到1965年由於身体原因被提升为省军区副参谋长后,选择休养离职。
这两位彭寿生都来自江西,出身贫寒,时间几乎差不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但两人的军事经历却截然不同。在抗战时期,一位在八路军工作,另一位则在新四军奋斗;而在解放战争中,一位活跃于东北战场,而另一位则在华东战场上奋战。然而,很多人仍不清楚彭寿生的这些历史,常常将两位共同名字的将领混为一谈,导致对于他们的贡献与经历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