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阀,无疑是中国东北的“王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逐渐崛起成为“东北王”,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惊奇和传奇。尤其是他与日本的关系,常常成为许多人讨论的话题,很多趣事也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与日本的接触几乎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他不得不学会一些日语。尽管他没有足够的耐心深入学习,最终他掌握的也不过是三句简单的日语:“阿里安多”(谢谢)、“巴格牙鲁”(笨蛋)、“沙扬娜拉”(再见)。这三句简单的词汇成了他与日本人互动的常用语。然而,由于他总是忘记这些词汇的准确含义,常常引发一些滑稽的误会。
有一次,张作霖邀请了一位日本将军来家里共进晚餐。两人一见面,张作霖热情满满地伸出手来,一边笑着说:“沙扬娜拉!沙扬娜拉!”这话一下子让对方愣住了,根本搞不清楚他是想告别还是欢迎。幸好,身边有翻译,赶紧为张作霖“澄清”——原来张作霖是想说“阿里安多”,结果一时不熟练,弄错了。将军听明白后,才放松了警惕。
晚餐过程中,另一个小插曲又发生了。当副官上菜时,不小心把汤洒到了日本将军的衣服上。张作霖看到后,立刻装作一副抱歉的样子,忙着帮忙擦拭,同时对副官大声训斥:“阿里安多!阿里安多!”这时,虽然日本将军觉得有些不舒服,但他也不好反驳,毕竟翻译已提前解释过,张作霖的用词并没有恶意。饭后,张作霖再次带着满脸笑容送将军离开,挥手道别时,他又不小心说了句“巴格牙鲁!”让对方更加摸不着头脑。
虽然出身草莽,张作霖在处理日本事务时却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次,他应邀参加日本的酒会。席间,一位日本名流要求他挥毫写字。大家都知道,张作霖文盲得很,但为了场面,他也练过几笔字。于是,他拿起毛笔,写下了一个“虎”字,然后又回到座位继续喝酒。可是,大家却忍不住窃笑,原来,张作霖的题款上有个字写错了——“墨”字下面少了个“土”,变成了“黑”字。这让张作霖怒火中烧,他立刻大声说道:“这叫‘寸土不让’!你们觉得我手不黑就能轻易征服我?”这种话语让场面瞬间从尴尬变得欢笑满堂,尤其是中国人都心领神会,而日本人则面面相觑。
时至1927年8月,日本派遣沈阳领事吉田茂与奉天省长莫德惠交涉,要求在东北修建七条铁路,其中包括长大线和吉会路。然而,莫德惠早已看穿了日本的野心,不敢轻易作出决定,只得拖延时间。吉田茂态度强硬,要求莫德惠立刻同意当年张作霖曾同意的条件。莫德惠拒绝后,日本便派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前来与张作霖交涉。
然而,在这次谈判中,张作霖态度坚定,始终不肯妥协。他将所有的协议都推给了杨宇霆,让他去与日本人交涉。为了施压,芳泽公使拿出了白纸黑字的“满蒙觉书”,要求张作霖必须履行此前的承诺。张作霖坚决反对,愤怒地说道:“你们不要逼我,我张作霖宁死也不会做卖国求荣的事!我不怕死后被骂,我死也要留个清白的名声!”张作霖的强硬态度令谈判陷入僵局,而日本人对此也感到无计可施。
不过,日本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当时,张作霖已早听闻日本人企图刺杀他,但一直没有确信。然而,出于对安全的担忧,他决定乘坐火车回奉天,而不是通过公路出行,因公路颠簸严重,且认为沿途有军队把守较为安全。
就在张作霖即将乘火车回奉天时,亲家靳云鹏原本打算陪同他一同前行。然而,靳云鹏在天津站收到了一封假信,称日本领事馆有事找他商量,要求他立刻回家。靳云鹏犹豫之后只能下车回家,然而一整夜没有人找他商谈。第二天,他才收到电报得知张作霖已在炸弹袭击中丧生。通过这件事,靳云鹏才明白,原来日本领事馆的信只是为了让他错过与张作霖同车,避免一起遭遇爆炸,这也证明了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事先策划好的阴谋。
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三洞桥附近遭遇了爆炸,车厢瞬间被炸得粉碎。张作霖虽然受了重伤,但仍被迅速送回大帅府进行抢救。遗憾的是,张作霖的伤势过重,最终在当天上午9点去世,享年仅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