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和精神困顿。他整日沉浸在思索中,始终无法理解为何拥有如此强大军力的国民党军,竟然在短短三年内就丧失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自1949年3月起,蒋介石开始在日记中逐渐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翻阅了自内战以来的所有日记,最终总结出了《反省十三条》,并将其印发给所有与他一同逃亡台湾的军政要员,旨在引导大家一起深刻反思失利的根本原因。
《反省十三条》涵盖了外交、军事、组织、经济等13个方面,详细回顾并总结了国民党败北的种种原因。其中第二条就明确指出了军事崩溃的问题。在这条反省中,蒋介石分析了国军士气低落、将领逃跑、战场纪律松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都是导致战败的重要原因。
尤其在军事战略的总结中,蒋介石认为,国军之所以会崩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未能及时将国军的精锐部队从东北撤回。蒋介石在1951年8月7日的日记中提到,1945年11月,由于苏军阻碍中国军队接收东北,他曾提议暂时搁置东北问题。然而,马歇尔的调解让大量精锐部队被调入东北,结果导致内地的战场力量空虚,从而陷入了舍本逐末的错误策略。
根据蒋介石的日记内容,他显然认为国军在各大战场上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而兵力的不足又源于他听从了马歇尔的建议,导致主力部队被调往了东北,最终使得内地各个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致使国军最终溃败。然而,这种分析真的能站得住脚吗?
从表面来看,蒋介石确实调动了大量国军精锐部队前往东北,这其中包括了新1军、新6军、第13军、第52军和第71军等部队,这些部队装备精良,火力强大,兵员规模庞大,合计达到22万之多。再加上这些部队收编的伪军和地方武装,国军在东北的兵力甚至一度达到了30万。可是在辽沈战役中,绝大多数这些精锐部队都被我军击溃。
尽管蒋介石曾经有过将这些部队从东北撤回的打算,继续实施“先安关内,再图华北”的战略,但就算他能如愿以偿地撤出这些精锐部队,是否能够改变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局势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辽沈战役外,许多战役国军的兵力占优,但他们依然未能胜利。这其中的原因,蒋介石在《反省十三条》中也有所提及——士气低迷、腐败严重、军官缺乏担当、派系林立,政治力量薄弱等问题,种种因素最终导致国军无力打胜仗。
从根本上看,这些问题虽然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它们并非核心问题。更深层次的失败,正是蒋介石的战略眼光和能力远不及毛主席。以经略东北为例,蒋介石明显已失去了先机。从军阀混战开始,蒋介石就未曾完全掌控过东北。在张作霖的统治下,东北实际上一直处于“关外”的统治之下。即便东北易帜后,蒋介石也只是名义上对东北实施领导,张学良才是东北实际的控制者。
而更让蒋介石感到尴尬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自身利益,强迫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结果张学良带领部队撤入关内。而在此时,我党则始终坚持指挥抗日联军,在东北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日军投降后,蒋介石一心想要接收华南、华中、华东的大城市,却忽略了东北的巨大潜力。此时,东北正由苏联控制,国共两党在此地的势力几乎是空白。我党抓住这一时机,果断调整战略,将力量集中在东北发展,蒋介石再一次慢了一步。
后来,蒋介石听从马歇尔的建议,将大量国军主力调入东北。初期,国军确实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优势,并且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东北战场是一个庞大的棋局,随着各个战区的逐步展开,我党逐渐占据了上风。尤其是随着老百姓对我党支持力度的加大,国民党即使有强大的精锐部队,也难逃败北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