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严实,这位一生经历了背叛金朝、投降南宋,再转投蒙古的大将,曾在多个帝国之间周旋,最终死后却引得成千上万的百姓为他悲痛不已。尽管他一生的选择看似充满了背叛,但严实在每个关键时刻,总能作出令历史注目的决策,尤其是在无数战斗和征程中,他总是试图保护那些无辜的百姓。
严实的出生地是山东泰安的长清,他的家境贫困,少年时期并无显赫的家族背景,也未接受过过多的正规教育。与其说他天生具备领导者的气质,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冒险者,一个总是与命运和环境搏斗的斗士。年少的严实性格豪爽,喜交朋友,身上有些许侠气。他深感社会的压迫和不公,常常和朋友们在酒桌上激烈讨论着理想与未来,心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火花。
公元1200年左右,随着蒙古大军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北方,金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严实当时身处金朝统治下,虽然没有显赫的官职,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参与了多次抗击外敌的战争,并在这些战场上屡屡立下赫赫战功。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严实抓住了自己的机会,决定投入南宋的怀抱。他早已看透金朝的腐化无能,在面对蒙古的入侵时,金朝的军队毫无抵抗力,南宋似乎是一个更加理智的选择,至少当时的南宋相较金朝而言,社会较为稳定,局势较为平和。
于是,严实决定背叛金朝,他小心翼翼地与南宋的官员接触,为了不被金朝发现,他的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刃上。最终,他成功投降南宋。严实这一决定充满了冒险气息,仿佛一个赌徒在赌未来、赌命运的走向。投降南宋后,严实的官职迅速上升,他被任命为济南治中的职务,并在不久后成功指挥了几场重要的战斗,屡次立下战功。
他善于利用战场地形,精心策划每一场战斗,指挥的战术让敌人陷入被动局面,迅速赢得了南宋将领们的信任。渐渐地,严实在南宋的声望越来越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严实开始意识到南宋的根基并不稳固,尤其是在蒙古日益逼近的情况下,南宋的薄弱无力暴露无遗。在这个时刻,严实开始考虑另一个选择,蒙古的势力,或许才是一个更加有前途的盟友。
当南宋的局势逐渐恶化时,蒙古的铁蹄已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严实深知,自己的家乡已经岌岌可危,蒙古的胜利几乎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他开始与蒙古的使者接触,讨论投降的可能性。在南宋面临蒙古压倒性军事压力时,严实意识到,蒙古或许会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于是,他向蒙古的太师木华黎表示归顺的意图,并得到了蒙古大汗窝阔台的接见,最终正式投降蒙古。
在蒙古,严实很快得到了高官厚禄,他被赋予了重要的军事职务,并且迅速参与到蒙古的战略布局中。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蒙古帝国的充分认可,迅速成为蒙古阵营中的重要人物。然而,严实内心深处清楚,他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未来将以全新的身份存在。这不仅是对南宋的背叛,更是对自己曾经立下的信念和立场的背离。
尽管严实投降了蒙古,逐渐融入了蒙古的军事体系,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些人性中不为外界所知的坚守。在蒙古军队攻城掠地时,面对屠城的命令,严实往往挺身而出,阻止无辜百姓的惨遭杀戮。他认为,屠城不仅会导致百姓的怨恨,最终受损的也将是自己。特别是在一些屠城命令即将执行时,严实的干预成功地挽救了成千上万无辜百姓的性命。
蒙古军队进入南方后,屠城的命令层出不穷,然而,严实总是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劝阻部队收手。尤其在攻占彰德时,带孙准备发动屠城,严实毫不犹豫地表示:“此国家旧民,吾兵力不能及,为所胁从,果何罪耶!”带孙听后犹豫了一下,最终放弃了屠城计划。严实的这一举动不仅救了百姓,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随后,他的影响力逐渐在蒙古军队中上升,他的形象逐渐由背叛者转变成了具有复杂人格的将领。
严实虽然归顺了蒙古,但他的职责不仅是为蒙古争夺土地和势力,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名守护百姓的战士。他多次在蒙古军队面临屠城时,毅然站出来劝阻,成功避免了多个类似的惨剧。当蒙古军队攻占濮州时,严实再次力排众议,阻止了屠城命令,保护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他的每一次挺身而出,都赢得了百姓的感激,也让他在蒙古帝国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随着战争的推进,严实的军事地位在蒙古帝国日益提高。到了1232年,蒙古的势力已经覆盖了整个北方,南宋逐渐崩溃。此时,严实的地位水涨船高,蒙古太宗窝阔台亲自接见了他,并赠予金虎符。经过几年的努力,严实的名声愈加显赫。到1236年,他被封为东平路行军万户,成为了蒙古的汉人世侯。
然而,即使在蒙古帝国的高位上,严实始终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未曾忘记那些曾被他保护过的百姓。1240年,严实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对于一位长期征战的将领来说,这样的结局并不意外。当严实的死讯传出时,曾在他手下免遭屠杀的百姓纷纷涌向他的墓前,数万百姓在墓前痛哭流涕。即使严实曾经背叛过金朝,投降过南宋,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人性未泯的心。在百姓心中,他依然是那个愿意挺身而出保护他们的英雄。
对于蒙古军队来说,严实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于那些曾经因他而免于屠戮的百姓来说,严实永远是那个值得怀念和纪念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