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那里的农民有讨饭的习惯。” “讨饭?你听说过这个吗?还会有这种习惯吗?说这种话的人,到底站在哪个角度?他们的立场是什么?我实在不敢相信,若是有粮有饺子吃,那些人怎么可能去讨饭呢?”
1977年6月,万里接到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任命,立刻前往安徽开始履职。那个时候,安徽省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凤阳县,农民的生活困苦,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解决凤阳县农民的温饱问题,成了万里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万里召集的省委会议中,讨论如何应对凤阳农民外流讨饭问题时,曾有人提到当地农民有讨饭的习惯。这话引起了万里的强烈反应,他当即严厉批评了说这种话的人。这段对话便由此产生。 万里同志于1916年12月1日出生在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1933年,万里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当时的校园是各种进步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万里在这里深受影响,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行列。 1936年,万里在还是大学生时,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迈出了为国家解救的第一步。从那时起,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救国之路。同年夏季,万里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东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利用自己当教师的身份掩护,广泛传播党的抗日主张,发展地下党员,点燃革命的火种。 1937年,由于万里在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山东省委决定派他组织和筹建东平县第一个县级组织并担任书记。万里不仅成功建立了东平县工委,还积极组织民众成立抗日团体,开办抗日报刊,广泛团结人民群众共同抗日,大大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进入1940年,在敌后最艰难的时期,万里领导当地人民军民反对日军的“扫荡”和“蚕食”行动,发起了广泛的民主民生运动,成功创建了运西抗日根据地,为冀鲁豫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1947年解放战争的展开,万里不仅领导了冀鲁豫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还组织生产,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确保战略转折的顺利实现。 1948年,万里参与了冀鲁豫区的整党工作,之后他被派往黄河以南地区,带领当地军民坚定抗战,巩固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万里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工业部副部长、部长等职,积极推动西南地区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56年,万里调任城市建设部部长,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改进城市规划,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为“一五”期间重点工业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3月,万里负责国庆10周年献礼工程的建设,领导了人民大会堂等十项重点建筑工程的建成,充分体现了他务实高效的工作风格。 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万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人民的好领导、好同志。 1977年6月,万里被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立即投入工作。他不事先打招呼,深入基层,直接到村庄、到农户,与当地干部和群众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了解真实情况。仅用了三四个月,他便对全省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 在调查中,万里发现农民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生产积极性低,温饱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他深知,只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各级领导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多次深入农村,制定相应政策。 万里同志还特别关注到党内有同志的错误思想,立即进行批评,并组织召开思想大会。他指出:“如果同志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如何为人民谋福祉?如何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站在群众立场上,就能与群众建立感情,才能替他们说话、为他们谋利。不站在群众立场上,缺乏真诚的感情,注定会出现‘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百姓说话’的荒谬问题。” 万里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道:“老百姓能吃饱,生产能够增产,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果老百姓吃不饱,就是最糟糕的政治。” “将人民的生活与民主权利放在首位,这才是最大的政治。” 在万里同志的领导下,安徽的干部思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万里同志深知农民对国家和革命的贡献,他提出:“中国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必须正确对待他们。”随着1978年安徽省遭遇大旱,万里同志带领省委大力支持推广包产到户政策,特别是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的小岗村“包干到户”做法,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抗灾斗志,并为农村改革开辟了新道路。 安徽的土地改革在万里同志的领导下获得了成功,许多人称他为“要吃米,找万里”,高度赞扬他的贡献。 从万里同志的整个治理过程可以看出,他总是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为农民着想,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万里同志的一生,体现了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群众服务的崇高精神。 2015年7月15日,万里因病逝世,享年98岁。国家为他举行了悼念仪式,天安门广场下半旗致哀,许多领导人前来致敬并向万里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 尽管万里同志已经离世,但他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