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堪称中国历史中的一出波澜壮阔的大戏,令人回味无穷。这场争夺天下的历史斗争,背后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暴秦暴政、百姓疾苦的重压。在暴秦暴政下,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义反抗,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刘邦与项羽的崛起。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赵高权倾朝野,众人都心生恐惧。而他将指鹿为马的荒谬行为搞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导致了秦朝最终覆灭,原本坚如磐石的基业也在这期间土崩瓦解。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帝王,秦始皇可谓雄才大略。但令人费解的是,胡亥怎么成了秦始皇的继承人呢?在《史记》的记载中,秦始皇死后,胡亥的继位过程存在一份被篡改的遗诏。遗诏中确实有关于继位的内容,但在历史研究的新发现中,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物出土显示,秦始皇并没有被赵高所篡改遗诏,胡亥是合法继位的,这给司马迁的记载带来了巨大的质疑。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1年),他在平原津病倒,众臣没有敢提及“死”字,因为那是始皇帝最忌讳的事情。秦始皇在临终前,确实心急如焚地考虑到了继承人的问题。他的长子扶苏因为曾反对焚书坑儒的残暴政策,被贬至上郡去看望长城工程。因此,秦始皇觉得扶苏无法继承自己庞大的帝国,于是,他写下了遗书,将继位的事交给了扶苏。然而,赵高手握玉玺,居然篡改了遗诏,选择了胡亥作为继承人。 然而,当赵高找到李斯时,李斯一开始并不接受这个提议,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该参与这种篡位行为。但赵高的威胁让李斯陷入沉思:如果扶苏继位,自己是否还能继续担任丞相?在赵高一番巧妙威逼后,李斯最终妥协同意。经过一番阴谋诡计,扶苏收到的“遗诏”竟然让他亲自去自杀,甚至连蒙恬劝解他时也未能改变其决定。扶苏深受打击,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真正让扶苏死心塌地的并非仅仅是遗诏中的命令。赵高和李斯早已为秦始皇的死安排了“伪装”,他们用腐烂的食物掩盖尸体的臭味,保持着对外界的谎言。秦始皇早已去世,而赵高和李斯却一直在隐瞒这个事实,直到扶苏的死后才彻底揭开了真相。胡亥继位后,开启了一个令人短暂记住的秦二世时代,而这个历史时期的混乱,也为后来的汉朝崛起埋下了伏笔。 但随之而来的一项新发现——《赵正书》,却为这段历史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这部竹简文献的出土,提出了与《史记》不同的看法。根据《赵正书》的记载,秦始皇在临终时主动召李斯商议继承人问题,李斯与其他官员推荐了胡亥。秦始皇答应了这个建议,这也说明胡亥是正当继位的,并非赵高篡改遗诏。这一历史资料的出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使得原本流传千年的“沙丘之变”故事开始受到质疑。 《赵正书》中的记载也为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视角。历史上,陈胜、吴广以扶苏的名义发动起义,而《赵正书》中的记载却揭示出,秦始皇并没有将扶苏作为继承人。由此可见,陈胜吴广以扶苏名义造反的正当性就丧失了,难道这一切只是历史的误解和曲解? 从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上,分析《赵正书》与《史记》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细节上的矛盾。秦始皇将扶苏派往军队,而胡亥一直身边陪伴,深得始皇宠爱。或许这也能解释胡亥为何能够成为继承人,而扶苏的命运则注定了他的悲剧。通过这些不同的历史线索,《赵正书》的真实性仍然充满了争议,但无论如何,《史记》作为正史的地位不可撼动,它所记载的历史仍然影响深远。 总之,虽然《赵正书》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我们不能轻易推翻《史记》的结论。尽管它的出土为历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但我们依然需要谨慎对待这些史料,保持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从长远来看,无论胡亥是否如《赵正书》所描述那样正常继位,秦朝的灭亡与政治斗争的混乱无疑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而这种教训,也最终导致了秦二世的短暂统治,直至汉朝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