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段艰难的岁月让他对上层阶级产生了深深的厌恶。终于登上皇位后,朱元璋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官场上的腐败,确保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不再压榨无辜的百姓。
然而,贪官如同人性中的恶习,永远都不会消失。即便朱元璋清除了一批,新的腐败分子依然会不断涌现,像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顽疾。朱元璋的心态和视角,多少受到了自己早年经历的影响。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皇帝,他深知下层人民的苦,而这些经历也让他对富商和官员的信任几乎为零。即使他为人称道的努力成果也带着一种偏执——在他眼中,富人总是心机深沉,官员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
朱元璋小时候曾是乞丐,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他的黑历史,反而他能以此自嘲。他并不在意别人拿他的过去开玩笑,毕竟没人敢随便对他说三道四。朱元璋从小并不幸福,他的家因灾荒和战乱而四分五裂,家人为了生存分散各地,最终只剩下他一人流浪街头。
尽管生活如此困苦,朱元璋的流浪生涯并没有让他感到绝望,反而让他磨练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能从底层崛起,成为帝王,靠的绝非偶然,而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经验。这些经历和收获都成就了后来的朱元璋。
当然,朱元璋的成长并非完全没有阴影。他对官员的看法异常严苛,尤其是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在他的眼中,官员很难做到廉洁自守,富商更是阴险狡诈。他对官员的审视也让他采取了严苛的手段来管束他们。为了保护百姓不受官员侵害,朱元璋特意编写了《大诰》一书,明确规定了贪官的惩罚措施,甚至对百姓提供了反制官员的法律武器。
《大诰》不仅是为了记录如何处理贪官,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给百姓提供了直接向皇帝上诉的权力。如果百姓手持这本书,任何官员都不能阻拦,他们可以直接前往皇宫举报不公。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此书,朱元璋决定免费发放《大诰》,确保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几乎人手一本。
他还在科举考试中设置了与《大诰》相关的科目,迫使百姓学习其中的内容。朱元璋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大诰》能够深入百姓心中。然而,尽管如此,有人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陈寿六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陈寿六是常熟县的一名普通农民,村里人都觉得他是个“老实人”。然而,正是这样的老实人往往容易成为恶人的目标。在他村里有一名叫顾英的小官,凭借关系在县衙任职,虽然职位不高,却总是欺压村民,陈寿六成为了他最常欺负的对象。即便陈寿六曾试图通过上诉来寻求公正,但由于县令和顾英暗中勾结,他的诉状并没有得到公正处理。
直到《大诰》出台后,陈寿六和邻居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将顾英绑了起来,带着他去见朱元璋。一路上,陈寿六顶着《大诰》,官员们根本无法阻拦,最终他成功见到了皇帝,并让顾英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了奖励陈寿六的勇气,朱元璋不仅赐予他丰厚的赏金,还免除了他家三年的税款,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下令保护陈寿六的安全,若有人敢打击报复,他必定严惩不贷。这个案件向所有官员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对待百姓,若无正当理由,绝不可以欺压。
但这个案件的发生,也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施政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严惩腐败,保护百姓,但也有过于极端的做法。官员并非全都是坏人,百姓也并非全都是好人。朱元璋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则的缺陷。
为了防止贪官利用财政漏洞,朱元璋规定每一级政府都要有专门向户部报告财政情况的官员,这些报告必须准确无误,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追查责任。然而,这项制度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官员们为了减少麻烦,开始将报告做成空白本,甚至为了应付上级而做假账。随着问题的蔓延,朱元璋最终不得不对全国的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审查,数以万计的官员因此遭到严惩。
此案曝光后,百姓对朝廷的公正产生了质疑,朱元璋为了平息怒火,将主审官判刑,并将责任完全推给了他。通过这一系列事件,朱元璋意识到了汉字中一些数字形态过于相似,给贪官提供了篡改账目的机会。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他重新设计了一套“财政数字”——即“大写数字”,这些数字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
尽管朱元璋采取了严厉措施,打击腐败,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官们总能找到新的方法来规避制度的漏洞。尽管如此,朱元璋所设计的“大写数字”依然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