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凌少农在一场生意谈判中与日本人接触。当时,他正在为新四军筹集冬季所需的布料。日本商人看着凌少农的打扮,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忍不住开口问道:“你看起来不像商人,反倒像军人。”凌少农略一愣神,随即笑了笑,轻松地答道:“我就是新四军。” 这番话既带着自信,又透着一股不言而喻的决心。
同年秋季,新四军第三师的粮食获得了丰收,本应是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然而师首长们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喜悦。原因是,随着寒冷的季节迅速来临,冬季已经迫在眉睫。前些日子,部队刚换发了夏装,所有的布料已被用尽。加上日军的封锁措施,现如今几乎无法再筹集到足够的布料来制作冬装。冬季的严寒一旦到来,缺少冬装将对部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大量非战斗性减员,士气也会受到沉重打击。
正当大家陷入困境时,师首长突然想到了时任侦查股股长的凌少农。这个只有二十四岁的青年才俊,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不凡的胆略,已经多次为部队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于是,师首长决定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他。
“这次派你去,是要你去日本鬼子的地盘做生意,帮我们搞到冬装的布料。你敢去吗?”师首长嘴角带着一丝玩笑,抽着烟问道。凌少农毫不犹豫地拍了拍胸脯,语气坚定地说道:“我死都不怕,做生意怕什么!”
师首长听后爽朗地大笑,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显然对凌少农的胆略非常欣赏。任务一经安排,凌少农迅速换上了一身商人的装扮,皮衣、西裤、皮鞋,显得成熟稳重而又不失自信,随后踏上了前往新安镇的征途。
新安镇是日军重点控制的区域,四周碉堡林立,日军特务和汉奸走狗活跃在各个角落。直接进入那里,风险极大,往往只有死路一条。凌少农深知这一点,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不如去日本人的商行里做生意。与其依赖少量的中国布行,不如直接与日商合作,这样布匹的数量足够,而且风险较低。
凌少农来到了距离新安镇约二十五里的龙泉沟,见到了本地的联络员臧玉臣。臧玉臣是新四军的老朋友,多次为部队提供过帮助。这一次,凌少农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了自己的任务和困难,臧玉臣在听后沉思片刻,随即说道:“放心,我姐夫马玉清曾与丰田洋行的经理吉田有过多次交易,而且他还暗地里为新四军做了不少事情。找他肯定没问题。”
于是,臧玉臣带着凌少农,通过马玉清找到了吉田。吉田看起来不像那些典型的日本军官,表面上显得彬彬有礼,但骨子里却透着商人的狡猾和精明。面对凌少农等人的到来,吉田开始打量他们,眼神里透出了一丝怀疑。
“你们从淮阴过来的,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吉田一边吸着烟,一边询问,眼神中带着试探。
凌少农迅速反应,巧妙地答道:“其实,我早几天就到了,找了几家小商行,虽然数量不足,但这不才找到您这里嘛。”他说话时神态自然,丝毫没有露出破绽。
“哦?你胃口不小啊,有多少粮食呢?”吉田继续追问。
“少说也有五百石吧。”凌少农自信地说道。
吉田听后却心生疑虑,他从凌少农的言谈举止中感到一丝不对劲,这样的商人一般不会拥有如此大规模的粮食供应,心中开始疑惑:这人究竟是什么背景?
“你不是商人吧?你是不是新四军的人?”吉田突然直言道。
这一句突然的提问,让屋内的气氛瞬间紧张,马玉清和臧玉臣的心脏猛然一跳,背后不由得沁出冷汗。面对这一问,凌少农却显得异常镇定,他直视吉田的眼睛,平静地回答道:“我就是新四军。”
这番话像是一颗重磅炸弹,炸得吉田愣住了。片刻的沉默后,凌少农迅速调整语气,带着一丝笑意解释道:“经理,您眼光真是厉害。正是因为我与新四军有些关系,才弄到了这么多粮食。毕竟现在打仗四处征粮,哪里会有商人能搞到这么多粮食呢?”
吉田听后点了点头,虽然他对军事并不关心,但作为商人,他更看重利益。既然有马玉清的担保,凌少农说得也有理,他便同意了交易。
不久后,双方达成协议,按市价进行布匹和粮食的交换,商定了第二天进行交易。
第二天,交易顺利进行。凌少农指挥两个连队协同作战,一队负责运输布匹,另一队负责侦察和警戒。途中,果然遭遇了劫匪,凌少农凭借着机智和临场应变,成功稳住了劫匪的情绪,而警戒的连队也及时出手,最终将劫匪吓退。布匹安全运送到了驻地,战士们的冬衣问题得以解决,凌少农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