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早晨,她仍在紧张处理光绪帝的后事。她穿上了寿衣,表面看似偶然,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是她早就谋划好的。她的每一步,都在精准地安排着自己离世后大清的未来。
《夜半惊雷——瀛台的死讯》
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是在1908年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传来的,但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得以公开。那天夜里,寒冷的空气与冰冷的房间交织成一片死寂。宫中的太监们都裹着厚重的棉袍,唯恐打破这份沉默。光绪的死来得突然,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他的身体在瀛台囚禁了十年,健康早已被摧残得不堪一击。即便他死时没有一丝微笑,眼睛依然微微睁开,仿佛还有未说完的遗言。
慈禧听到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清晨。她脸色微微一变,眼皮跳动了一下,却没有询问光绪是如何死的。她冷静地说了一句:“备轿。”虽然光绪的死已经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但她依旧在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做着准备。她已精心安排好了继位事宜——溥仪继位,载沣摄政。她希望一切维持原状,确保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她的手中。
《早朝未散——血和权力的气味》
11月15日凌晨三点,慈禧准时醒来。她并不是被吵醒,而是按照惯例清晨醒来。虽然她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面对光绪的丧事和继位安排,她没有丝毫迟疑。她要求太医院的医师们不要再劝她休息。她没有一丝食欲,甚至连水也未曾喝上一口。早上八点,朝廷大臣们按时进宫,气氛沉重,甚至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压抑。太监们在仪鸾殿内来回走动,谁也不敢打破这份宁静。
慈禧面色苍白,但眼神依旧犀利。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皇帝大行。”一句话,便让所有人陷入了沉默。没有人敢抬头看她,大家都低着头,恭恭敬敬。光绪的死,虽然没有完全凉透,但权力的交接已经悄然开始。慈禧快速指示内务府拟制旨意,把溥仪的名字写上继位的文书上。尽管溥仪年仅三岁,但在慈禧的安排下,他已经坐上了龙椅,成了清朝的象征。
《午后的冷静——慈禧的安排》
当时,慈禧已经重病缠身。她一边指示政务,一边对着病床上的寿衣不动声色地安排着一切。尽管她的身体在急速衰退,但她的权力没有丝毫松懈。中午时分,慈禧开始咳血,腹痛加剧,呼吸也愈发急促。但她依旧没有放松对国家事务的把控。她盯着面前的遗诏,一笔一划地安排下一步计划,甚至未曾动筷,冷静得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
《黄昏的谢幕——慈禧的去世与身后安排》
慈禧在11月15日下午终于倒下。她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重重地滑倒在床上。几个侍从立即传令准备后事。与此同时,慈禧的死讯在宫外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传言说她尚未死去,只是昏迷不醒,也有流言说她的死与光绪的去世脱不开关系。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为了防止一切混乱,慈禧的丧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宫中的太监们动作迅速,似乎一切都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尽管慈禧已经去世,但她的死并没有导致清朝政权的直接崩溃。溥仪的继位仪式迅速而顺利地展开,清朝政权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的余音——光绪与慈禧之死的影响与争议》
1908年11月16日,慈禧的死讯最终宣布。尽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清朝的衰败已经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光绪的死与慈禧的去世几乎是巧合的连锁反应,两者的去世似乎是清朝命运的必然。
慈禧临终时,竭力保证了大清政权的平稳过渡。她为溥仪安排了摄政王,并为整个皇族的未来做了周密安排。但最终,历史的潮流并没有为她所转移,清朝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溥仪虽然继位,但他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始终是朝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慈禧的历史地位充满争议,她被批评为一位独裁者,也被称赞为坚强的女性政治家。她的去世虽然带走了一个时代,但她的影响依旧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