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上将,却三次遭遇“站错队”的指责!从1936年的内部分裂到特殊时期的审查,他所谓“犯错”的节点总是出现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令人费解的是,明明被批“站错队”的他,却始终深度参与了从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的几乎所有核心战役。而且,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被批评“站错队”的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还曾主掌顶级军校,担任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
显然,关于萧克将军的“站错队”的说法,与事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那么,今天我们便来还原这位开国上将的一生,看一看他为何会如此被误解。让我们从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始说起。
在那次大会上,红四军需要重新选举军党委和军委书记。此时的毛主席和陈毅都成为了主要的候选人。结果,萧克在内的绝大多数同志投票支持了陈毅,只有少数人,包括林彪,投给了毛主席。这场选举的结果是,毛主席落选,陈毅成功接任了军委书记的位置。年轻的毛主席对这个结果感到失望,因此一度离开了革命前线,去漳州“养病”以整理情绪。事实上,那时党内尚处于初创阶段,很多党员对于民主投票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大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信任投票。在这次选举之后,毛主席虽然暂时失去职务,但陈毅等人很快便意识到毛主席的重要性,于是周恩来带领大家将毛主席重新召回。
从历史的全貌来看,萧克当时的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而随着后来的历史发展,毛主席的复职与红四军的战斗形势发展,都让这一历史节点被过度放大。周恩来在1930年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指出:“七大选举结果虽非理想,但符合组织原则。”这也为萧克辩护了不少。
到了1935年,在四川懋功,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萧克又一次被卷入了所谓“站错队”的漩涡。当时,张国焘试图借机改组中央,萧克当时是红六军团团长,他率部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后,成为红二方面军的核心力量,并驻守在川康边区,这一地区在红军战略中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在那段时间里,萧克保持了沉默,恰好被外界误解为“站队”,特别是在《毛尔盖决议》发布后的不久,红二方面军依旧与红四方面军合作作战,于是萧克再次遭到诬蔑,指责他“路线错误”。但事实并非如此,萧克与贺龙曾在《红二方面军战史》第三卷中明确表示,只有北上抗日才能找到出路,并请求做出决断。最终,这一举动促使了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打破了红四方面军南下的僵局。
而毛主席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了萧克的作用,称懋功会师时,萧克部队的坚守如同一个“钢楔子”,正是这一“楔子”牵制住了张国焘的部队,为中央红军的北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尽管周恩来和毛主席都给予了萧克肯定,1958年,萧克却迎来了第三次的“站错队”指责。这一次的罪名是“盲目照搬苏联条令”,这一切的源头,竟与他在南京军事学院推行的校训有关:‘战术服从技术,经验让位科学’。这一观念让萧克成为了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的头号批判对象。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一些战术暴露出了明显的滞后性。此时,毛主席提出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目标。萧克在1950年担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又成为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开始着手改革军队的教育体系。
萧克提出的许多军事理念超前,例如他主张现代战争是科学战争,必须建立兵种协同、后勤保障和电子通信的体系。他还在1954年创立了中国首个合成作战指挥系,这在当时的军事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随着1958年反教条主义的风潮兴起,萧克的改革方案被批评为与毛主席的“游击战思想”相悖。实际上,萧克并未否定游击战,而是开创了“游击战模块化升级课程”,并且引进了美、德、日等多个国家的战术教材,首创了“多国战术融合分析”课程。
即便如此,萧克的改革在当时依然引发了不少争议。1958年,随着批判的风潮越来越猛烈,萧克受到了严厉的批判。然而,1980年,邓小平亲自批示,确认1958年对萧克的批判是错误的,并且在军委第44号决议中明确指出,萧克提出的现代化方案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多年来,许多军事专家也强调,萧克所推崇的现代化理念,至少让中国军队提前了30年的信息化进程。因此,萧克将军的这一生,正是被历史误解与曲解的一生,然而正是这些“错误”推动了中国军队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这就是萧克的故事,一个被误解,却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