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格的领导,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要想把一个事业做大做强、做久做远,作为掌舵人的领导,首要的是必须有远见。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帝王,称得上都是有远见的人。他们开创一个王朝,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王朝传之万世,就不得不看得长远、想得长远。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乱世——五代十国。在军队行伍里,一身功夫过硬,打仗本事了得,赵匡胤凭借着军功一步步做到了周世宗柴荣手下的第一军人——殿前都点检。
柴荣死后,后周皇室孤儿寡母,给了赵匡胤机会。960年,他武力篡位,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大宋朝,手法跟五代十国大多数皇帝没什么两样。
五代十国
按照当时改朝换代的逻辑,赵匡胤的王朝很可能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个模样,要不了多久就被下一个武夫抢走了。
但事实是,赵匡胤的宋王朝却成功地挣脱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周期律”,硬生生地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300多年。赵匡胤显然有某种能力,明显高于之前数十年的那些皇帝们。用今天的话来说,赵匡胤就是有远见。
有一个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赵匡胤请手下大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喝了一顿大酒,就在席间觥筹交错之际,赵匡胤轻松解除了宿将们的兵权,把王朝颠覆的隐患消除在无形之中。
故事的真实性其实存疑,因为套路显然过于简单。但反映的问题却没有争议,赵匡胤确实通过某种相对文明和不流血的方式,把宋朝的政治主导力量由武转文。
当然,宋朝赖以安身立命的文人政治,也不是尽善尽美,在面对北方契丹、女真、党项时,弱点一下就暴露出来了。但是赵匡胤开创的宋朝,在存续时间上无疑是中国帝王社会中最长的,却不得不让人承认这是一种远见。
说完治国安邦的大手笔,再来看看两件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品味一下赵匡胤这个“武夫”的深谋远虑。这两件小事,出自冯梦龙编纂的《智囊》。
话说赵匡胤之后的若干年,宋王朝进入到了神宗赵顼的熙宁年间。某一天,京城兵工厂上奏皇帝,说厂区内的道路弯弯绕绕又狭窄难走,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请求将道路改直拓宽。
经过调查研究,神宗皇帝发现,当初是太祖赵匡胤作出决定,把兵工厂的路给修成又弯又窄的。因此,神宗没有同意道路拓宽改直,他相信赵匡胤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有原因。
宋神宗赵顼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兵工厂发生叛乱,匠人们拿着武器,想夺门而出。没成想却冲不出去,一个守门的老兵就地把门一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叛乱的匠人一个没跑了,啥事也没干成,就都成了瓮中之鳖了。
赵匡胤当初一个小小的决定,就把一场京城肘腋之间的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的小事,不难看出赵匡胤的远见,或者说心机。
要说赵匡胤还真是照顾宋神宗赵顼,另外一件小事也是发生在他的皇宫里。
话说某一天,宋神宗在皇宫御花园闲逛,看到有人居然在宫中养着公猪。宋神宗不解地问宫人,这公猪养着干什么的?皇帝要吃肉也不需要亲自在宫里养啊。
那人回答道,在御花园养公猪,是从太祖(赵匡胤)朝开始的,养大就杀掉,然后又继续养,周而复始,但是就是不知道养着有什么用。
神宗皇帝这次没有继续尊重太祖赵匡胤的祖宗成法,下令御花园不准继续养公猪。然而,一个多月以后发生的一件事,却狠狠地教育了神宗皇帝一把。
当时宫中突然出现大搞邪术的妖人,按迷信的说法,得拿公猪的猪血来泼他。仓促之间哪里去找猪血呢,宋神宗这才明白,太祖赵匡胤又一次深谋远虑了,连这样的小事都不放过。
这两个小故事,不排除是反对宋神宗和王安石搞变法的人捏造出来的,目的在于告诉神宗皇帝,你们家祖宗的成法是很完美的,他无所不包、庇佑万世,你可千万不能瞎改动啊!
其实,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开启文人政治、结束武夫割据,推动历史大车隆隆向前,不可讳言是极具远见和深谋远虑的,他显然并不需要用一个小小兵工厂的弯路和御花园的一头公猪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