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3日,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接到了一项紧急命令,要求他带领部队立刻前往东北参战。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考虑到第三师与东北战场之间的距离较远。那么,为什么中央军委要让黄克诚亲自带队前往呢?原因有两个,且至关重要。
首先,黄克诚拥有极为独到的战略眼光。抗战胜利不久后,黄克诚便意识到东北的战略意义。他以个人名义向延安发出了一封电报,建议立即派遣部队前往东北,并且建议派遣的兵力应尽可能庞大,“至少要5万人,若能有10万人更好”,以便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战略根据地。这一观点与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完全一致。毛主席极为赞赏黄克诚的远见卓识,于是决定由他亲自带领部队前往东北战场。在毛主席看来,黄克诚不仅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军事指挥官,他的战术和战略也能为东北的战局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其他解放区已经无法再抽出足够的兵力。尤其是山东根据地,为支援东北已经派出了6万主力,但剩余部队必须肩负起保卫家园的任务,无法再支援东北。冀热辽军区虽然距离东北较近,但他们已经尽全力派兵,晋冀鲁豫野战军则需要集中力量抵挡阎锡山的进攻。此时,唯一能支援东北的部队就是新四军。由于新四军距离东北较远,且一旦调兵就可能引起敌人的警觉,因此黄克诚的第三师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黄克诚的第三师,虽然仅为一个师级单位,但其总兵力达到35000多人,已远超一般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军的规模。凭借这一点,毛主席决定让黄克诚率领第三师迅速赶赴东北参战。尽管第三师名为一个“师”,但其强大的兵力和作战能力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术效果,因此这支部队将能够在敌人的防线中打出突然奇袭。
然而,第三师驻地离东北战场遥远,且大部分需要步行前往。更为紧迫的是,蒋介石此时依靠美国的军舰和飞机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兵力输送到东北。战事紧急,必须争分夺秒。按理来说,黄克诚接到命令后应当立即带领部队出发,尽快赶到战场。然而,黄克诚却下达了一个看似“荒唐”的命令:要求部队5天后再出发,利用这几天时间,后勤部门赶制冬季棉衣,且所有官兵必须携带武器和棉被。
这一命令一经下达,部队内的官兵们议论纷纷。秋高气爽,棉衣棉被看似根本不需要,而长途行军的过程中,带上这些装备无疑会增加负担,减缓行进速度。更何况,先前已经进入东北的部队,许多甚至没有带武器,更不用说棉衣和棉被了。许多人都在想,既然东北到处是无人看管的日军遗留武器和物资,自己为什么还要带上这些重装备呢?反正到达东北后,应该能够得到补给。
实际上,这种判断并非完全准确。冀热辽军区的先锋,曾克林率领的部队最先进入东北,他们的确在东北找到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但当黄克诚带领第三师出发时,局势发生了变化。苏联红军不再提供这些遗留的军火库,而后续进入东北的部队大多只能依靠自己解决装备问题,甚至面临没有足够武器的窘境。
然而,黄克诚的命令最终证明了其远见卓识。第三师的装备齐全,不仅有武器,还有冬季防寒的棉衣棉被。这使得他们在严酷的东北环境中具备了明显的优势。当第三师抵达东北时,正好赶上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杜聿明率领的13军和52军借助美军的援助,从秦皇岛登陆,并对进入东北的解放军部队发起了猛烈攻击。
此时,黄克诚的第三师,凭借其强大的兵力和良好的装备,迅速稳住了局面。第三师与敌军交战后,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补给,打破了敌军的进攻节奏,遏制了敌人的势头。其他部队虽然缺乏武器和物资,但第三师作为唯一一支装备完整的部队,不仅在战场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其他解放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终,黄克诚带领第三师成功守住了东北,为东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黄克诚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