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随着沈阳和营口的解放,辽沈战役圆满结束。这场战役持续了52天,不仅成功解放了整个东北,同时消灭了国民党军队近47.2万人,取得了堪称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然而,就在战后的不久,11月16日,作为东野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却在东野的政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部分纵队,尤其是七纵。
七纵的两头冒尖
七纵的组建相对较晚,始于1947年8月,由辽吉军区的地方部队升编而来,其前身包括保安第一旅、保安第二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尤其是保一旅,它是七纵的核心骨干,起源与历史深厚,背后有一位传奇人物——马仁兴将军。1940年,马仁兴在陵川率部起义,后来部队被编入八路军,成为骑兵二团,这支骑兵部队便是七纵的基础。
马仁兴将军最大的特点便是敢打敢拼。他不仅致力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还对军队进行大胆的改革,将原有的营级单位取消,改用马匹颜色划分队伍,组建了黑马连、白马连、红马连等六个连队。战斗中,他总是亲自带队冲锋,领导每次战斗。正是这种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得他的部队从上到下,甚至连马夫都充满了斗志。抗战胜利后,他带领部队北上东北,加入了辽吉军区,继续打击敌人。
马仁兴的部队,尤其是保一旅,在四平保卫战中表现极为突出,成功歼灭敌军三千余人,并且创造了坚守阵地33天的战斗奇迹。此后,保一旅与其他部队合并,最终形成了七纵的核心力量。然而,这支部队的桀骜不驯的作风,也给其带来了不少争议。战斗勇猛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不拘小节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使得七纵在战场上既有辉煌,也充满了矛盾。
锦州战役中的“盛气凌人”
七纵在锦州战役中也表现出色,尤其在攻占锦州时,成为第一支进入城市的部队。然而,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其他部队的不满。在战斗结束后,七纵并未第一时间打开城门接待其他部队,而是先行封锁了部分战利品,包括仓库、兵营、军火库等,确保这些物资归自己所有。这一举动引发了其他部队的不满,特别是九纵。在锦州战役中,九纵虽然没有像七纵那样获得太多战利品,但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和无私的精神,主动将占领的资源和房屋让给其他部队,甚至在捡取弹药时,九纵的战士们三天内就捡回了数十万发子弹。
与九纵的团结合作精神不同,七纵在战利品上的占有和优越待遇,明显给其他部队带来了压力和不满。这种行为在谭政的眼中是典型的“盛气凌人”,也使得七纵在东野内外都受到批评。为了纠正这些问题,谭政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七纵,指出其在锦州战役中的行为对其他部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他具体提到,七纵在战后过度享受战利品,包括给每个战士发放美国大衣、衬衣和香烟,而这与其他部队的艰苦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严厉的纪律整顿
谭政的批评不仅限于七纵,其他部队也存在类似问题,但七纵的做法最为显眼。在批评中,谭政特别强调,作为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缴获战利品必须归公,不能由个别部队占有。这是我军自秋收起义以来就一直强调的纪律之一,也是我军能够获得民众支持和尊敬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毛主席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部队的团结和战斗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谭政明确指出,东野的部队必须注重纪律,特别是在即将入关并与其他兄弟部队配合作战的情况下,任何纪律松懈都会影响整个战局。因此,他要求所有部队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必须加强纪律整顿,尤其是各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树立良好的榜样。
经过这一轮的整训,东野各纵队的纪律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部队之间的团结协作也得到了增强。七纵在整顿后,重新焕发了战斗力,在随后的广州战役中,作为44军的一部分,七纵首当其冲进入广州,继续为东野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尽管七纵在战斗中屡创佳绩,最终却成为东野12个纵队中最早撤销番号的部队。对于撤销番号的原因,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样,部队的调整和历史的变化,更多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非单一因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