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击毙,年仅44岁。许多人认为,孟良崮之战注定是个死局,张灵甫当时率军撤往孟良崮的决定无疑是错误的。然而,若细究其事,孟良崮战役并非注定失败,张灵甫的死也非必然,前提是蒋介石更善用此将。然而遗憾的是,战役还未开始,张灵甫便已经被蒋介石排除在外。
那么,这个能够改变战局的关键人物到底是谁?为什么他能在孟良崮战役中扭转乾坤,挽救张灵甫的性命呢?他就是蒋介石五大主力军中的顶尖将领,整编第74师的创始人——王耀武。而王耀武的能力也深得我党“常胜将军”粟裕的认可。粟裕这一生,几乎从未经历过失败,在他眼中,国民党军中仅有两位将领足以与他匹敌,一个是薛岳,另一个便是王耀武。
1934年10月,粟裕与寻淮州等人带领抗日先遣队进入闽浙赣苏区重溪地区,与红十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0军团。12月中旬,红十军团与国民党三个团在谭家桥展开激战。为确保红军的胜利,红十军团决定埋伏敌军,企图全歼敌人,而不巧的是,王耀武正率队执行任务,红军恰好迎上了他。12月23日晚上,红军小心地埋伏在公路两旁,屏息等待敌人来临。王耀武的队伍却非等闲之辈,在上午10点左右便摸索到了我军阵地。无奈之下,寻淮州下令:“兄弟们,给我冲!”
不同于其他国民党军队,王耀武的部队没有选择撤退,而是迅速调整阵型,进行迂回,占领有利的630高地。当时我军的两支部队配合不默契,王耀武迅速找到了空隙,突破了防线。最终,战斗爆发在630高地,由于我军需要从下往上进攻,战况对红军极为不利,最终以撤退告终。在这场战斗中,寻淮州英勇牺牲,红军也损失惨重,约300人阵亡。此战的失败也影响了方志敏部队的战局,方志敏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敌军包围,最终几乎全军覆没。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被叛徒出卖,最终在8月6日英勇就义。粟裕当时跟随方志敏,但他成功突围,继续参与接下来的战斗。这也成为了粟裕与王耀武的第一次交锋,尽管他们未能正面交手,但双方的战术与能力却已在战场上互相留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王耀武被调往上海,参加“八一三”抗战,他所率领的51师坚守阵地,成功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屡次击退日军的猛攻。随着战事的推进,王耀武率部进行反击,成功击毙了日军多个连队的指挥官,赢得了上级的称赞,战后,51师与58师合并组成74军,王耀武成为74军的核心人物。
1938年7月,日军为了逼近武汉,调动装备精良的106师团包围了我军,任务交由74军负责。在第一天的进攻中,尽管我军伤亡惨重,但仍死守张古山阵地。王耀武指挥得当,在一系列激烈战斗后,成功突破日军的防线,最终将张古山阵地收复,日军损失惨重,超过3000人伤亡。此次胜利,使得王耀武名声大振。之后,他被提拔为74军副军长兼51师师长。1939年6月,蒋介石亲自任命王耀武为74军军长。
1941年,王耀武指挥74军参与江西上高会战,对抗强大的日军。他冷静而果敢地制定应对策略,经过25天的战斗,成功击毙数千名日军,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一胜利令蒋介石十分欣喜,并称这是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此役后,74军被授予飞虎旗,王耀武也因此获得了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勋章。
1943年11月,王耀武率领部队参加常德会战,在常德东北方向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常德城,74军的57师坚守16天,虽然最终阵亡人数惨重,但仍成功守住阵地,最终收复常德。此役后,王耀武被任命为24集团军总司令,指挥10万大军,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军事力量之一。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王耀武的辉煌岁月也逐渐走向终结。1946年6月,整编74师在张灵甫的指挥下参加孟良崮战役,然而张灵甫因过于自信,轻敌等原因,最终带领74师进入了包围圈,败亡于解放军之手。
张灵甫的失败,原因显而易见。他过于自大、轻视敌人,将装备与火力当作唯一依仗,未曾真正评估解放军的战斗力,导致最终无法应对围攻。加之他当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身边的将领并未提供帮助,才导致了这场“死局”。
如果当时王耀武在场,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王耀武不仅灵活多变,能够在复杂的战局中调整策略,而且他也绝不会轻易把主力部队全部派出。即使陷入困境,他也会设法实施反包围,寻找脱身之道。而与其他高层指挥官的“见死不救”不同,王耀武必定会全力以赴,试图营救张灵甫。
然而,随着莱芜战役的爆发,王耀武与粟裕再次交锋,这时的粟裕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经验尚浅的年轻将领,最终粟裕获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而在济南战役中,王耀武的74军被我军击败,王耀武本人也被俘,直到1959年才被特赦。
王耀武的军事生涯,无疑充满了辉煌与传奇,然而,也因为蒋介石的战略失误,使得张灵甫的牺牲与整编74师的灭亡成了无法挽回的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