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天,陈布雷,这位曾被誉为“蒋介石的笔杆子”的国民党学者,突然接到一则让他心急如焚的消息——他的女儿和女婿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了。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陈布雷并没有立即寻求蒋介石的庇护,而是冷静地在书桌前提笔,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该当何罪,任凭发落。”让人惊讶的是,在蒋介石读完这封信后,立即决定释放陈布雷的女儿和女婿,还特别强调:“下不为例。”如此情形令人费解:为什么蒋介石会因为这封信而放人?而陈布雷的女儿和女婿究竟为何被捕?
1、大义灭亲的父亲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除了冲锋陷阵的士兵,深谙政治的文人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对象。陈布雷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作为国民党的“第一支笔”,他通过时事评论影响着不少人的思想。尽管陈布雷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但他并未因此免除蒋介石的怀疑。
1947年夏天,当陈布雷得知自己女儿陈琏和女婿袁永熙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时,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在慌乱中前去求情,而是在书桌前沉静下来,写下了那封“该当何罪,任凭发落”的信。蒋介石在接到信后,果然决定释放陈琏和袁永熙,并附言“下不为例”,这令人不得不疑惑:蒋介石为何会因为这封冷静的信件做出如此决定?
2、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
陈布雷是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一直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890年,陈布雷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普通家庭。凭借卓越的文学天赋,年轻时的陈布雷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报界的知名人物,并吸引了许多追随者。随着社会的进步,陈布雷逐渐接触到先进思想,撰写了不少呼唤民族复兴、批判时弊的文章,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陈布雷的初期思想进步、热衷时事,但在1927年之后,他却突然选择了加入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忠实支持者,并且时常在蒋介石面前充当“发言人”。这一转变令许多人不解,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感到困惑。作为父亲,陈布雷曾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严格要求,他要求子女远离政治,去从事其他事业,而不让他们参与任何革命活动。甚至在得知自己的儿女有投身革命的想法时,他毅然决定将他们的梦想扑灭,让他们走上医学、农学等平凡却稳定的道路。
对于这种行为,外界有两种解读:有人认为陈布雷过于忠诚国民党,因此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未来;也有人认为,陈布雷只是看透了官场的险恶,想要保护儿女不陷入危险的政治漩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抗战时期,陈布雷并没有阻止儿女参军报国,反而鼓励他们投身革命。由此可见,陈布雷并非全然是个死忠政治家,做出这些决策更多的是出于对家人安全的考虑。
3、无辜被捕的背后
尽管陈布雷一度要求儿女避免参与政治,但这并没有抹杀他们心中的革命信念。尽管成功劝说了大部分儿子放弃革命事业,二女儿陈琏却成了“漏网之鱼”。1939年,陈琏在重庆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虽然她深知父亲对这一行为的反感,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然而,1947年夏天,陈琏和新婚丈夫袁永熙被国民党特务以“涉共”为由逮捕。尽管陈布雷心急如焚,但他并未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前往蒋介石那里辩解,而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和女婿的身份。经过冷静思考,陈布雷决定写下那封信:“该当何罪,任凭发落”,希望通过这种大义灭亲的态度来换取蒋介石的宽容与信任。
蒋介石收到信件后,立即派人调查了陈琏和袁永熙的背景,同时也审查了陈布雷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调查后,蒋介石确认了陈布雷对国民党的忠诚,随即决定释放陈琏和袁永熙,同时警告陈布雷要加强对家人的管束。陈布雷如愿以偿地带走了女儿和女婿,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风波,他将两人送往了自己的老家。最终,陈布雷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陈布雷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尽管他有“愚忠”的嫌疑,但他在革命初期宣传先进思想以及在抗战期间对革命的支持,依然为他赢得了部分历史肯定。无论怎样,陈布雷的名字和他的一生都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