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官员,他们的形象各异,但其中总是能看到两种极端,一种是富贵荣华,富得流油;另一种则是贫困潦倒,穷得几乎连饭都吃不起。这两类官员,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几乎达到了极致的贪婪境地。尽管他财富积累得如同海量金山,但也再难想象更为庞大的贪污行为,似乎所有的财富在他手中都被榨取到极限。然而,贪官的贪欲总是有一个天花板。与之相对的,却是那些清廉的官员,他们的清正却仿佛没有界限,真心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尤其是那些顶级的清官,他们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却往往过得极其艰难,甚至令旁观者感到心酸。甚至有时候,连朝廷中的皇帝看到这些清官时,也会感到心里有些不忍。
唐代就曾有一位如此的清官,他身为宰相,却贫困得连衣服都要补丁相加。即使这样,唐玄宗仍然悄悄召见他,劝他收受一些贪污的钱财,好让自己过得宽裕一些。那么,这位被皇帝如此关心的宰相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会如此清廉?
唐玄宗的天宝年间,陆贽诞生于浙江嘉兴的甜水井一带。他出自吴郡陆氏家族,名门望族之子。吴郡陆氏在东汉时期曾经显赫一时,陆逊、陆绩等人物都出自此家族。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陆氏家族逐渐衰退,陆贽的父亲也只是担任一个普通县令,家庭的财富早已不如往昔。陆贽的父亲能够当上县令,完全凭借着个人的努力,而非家族的庇护。
年幼的陆贽,父亲便曾对他说过:“只要肯读书,就一定能成才。”陆贽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陆贽年少时,便开始用功读书,尤其在儒学上极为认真,他的理解与感悟也常常超出常人。尽管如此,他的父亲在陆贽还未成年的时候便早早去世。父亲留下的除了书房里的满架典籍,还有一位温文尔雅、开明理智的母亲——韦氏。
韦氏并未读过书,但她在丈夫身边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智慧。她常常与丈夫一同接待官员,看过许多大世面,她知道自己儿子也应该成为那种有知识、有气度的人。父亲去世后,韦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陆贽身上,希望他能超越父辈,成为有担当的官员。
陆贽努力学习,逐步崭露头角,直至十八岁便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的朝廷腐化不堪,陆贽刚进入官场便遭遇了严峻的考验。他并未对自己所担任的职位产生任何怨言,然而身边的同僚却大多腐败无能,清廉如他的人在这样的官场中难以立足。未满一年,他便因陷入诬告被迫免职,前途黯淡。无奈之下,他决定辞官归乡,照顾年迈的母亲。
在返回故乡的途中,陆贽经过寿州,遇到了当时名声显赫的寿州刺史张镒。张镒初时并不看重陆贽,但在长时间的交谈后,他逐渐发现了陆贽非凡的才干。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三天三夜,张镒深感陆贽才华出众,甚至希望他能留在身边。然而,陆贽仍坚持回家探望母亲。尽管如此,张镒仍想赠送他一些金钱,陆贽却坚决推辞,最后仅收下了一小袋茶叶,因为陆贽的母亲一直酷爱茶叶,且张镒所赠茶叶极为上乘。
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新的皇帝具有改革的想法。唐朝的朝政腐败,人才匮乏,因此他召集了十一位大臣,让他们去寻找国家的人才。此时,陆贽并没有在家安坐,而是主动联系了这些使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选官的见解。他的选官方法包括“五术”、“八计”、“三科”和“四要”等,显然比当时朝廷的选拔制度要先进得多。
陆贽的名字很快被使者们提到,唐德宗曾听闻过陆贽的才干,虽然当时他还未参与政务。随着唐德宗有了执政的能力,他直接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这让陆贽深受感动。尽管并非宰相,陆贽的地位甚至高于宰相,外界开始称他为“内相”。他深受唐德宗的信任,然而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即便如此,陆贽的清廉行为也引来了不少贪官的不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污蔑陆贽,甚至在唐德宗面前进行诬陷。尽管陆贽没有党羽,身边也没有太多支持者,最终唐德宗只能做出让步,将他贬至外地。
但即便如此,唐德宗始终未曾忘记陆贽,在临终时,他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重用这位清官。继位后的唐顺宗很快恢复了陆贽的职务,但陆贽未能等到复职的喜讯,在五十二岁时不幸去世。
陆贽的忠诚与清廉,虽使他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也为他带来了无尽的孤独与贫困。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对官员清廉与忠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