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的主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转型为八路军。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先后建立了两个第4纵队。第一个第四纵队成立于1938年5月,由第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的一个支队合并而成,宋时轮担任司令员。第二个第4纵队成立于1940年,目的是协助新四军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此时,八路军第344旅与新编第2旅(少了一个团)南下豫皖苏边区,和八路军第2纵队合并,组成了新的第4纵队,司令员由彭雪枫担任。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第4纵队的司令员宋时轮后来晋升为上将。那么,另一个第4纵队的司令员彭雪枫的传奇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彭雪枫,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贫困家庭。尽管出身贫寒,但他聪颖过人,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亲戚的资助,先后在天津和北京等地求学。1925年,他在一位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新青年》等激进杂志,深入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并在学校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带领同学们走向革命的道路,投身到改变社会的活动中。
1925年,彭雪枫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次年,他转为中共党员。随着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前往天津、山东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广泛传播党组织的革命思想,积极发展和培养革命骨干分子,为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0年,彭雪枫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红五军纵队教导队指导员和红八军一纵队的政委。在这个期间,他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战役,并在1934年10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彭雪枫带领部队抵达陕北,继续担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的政委,参与了直罗镇、东征等关键战斗,巩固了陕北根据地的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处长,负责山西、河北、山东、察哈尔及北平、天津等地的统战和联络工作。他始终坚持我党独立自主与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彭雪枫被调至河南省,负责在确山县竹沟镇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同年9月,他又担任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到达该地后,彭雪枫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成功联合各方力量,迅速消除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威胁,为新四军的壮大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0年,第二个八路军第4纵队成立,彭雪枫被任命为司令员。在这段时间,他不仅加大了对群众的宣传和动员,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信心,而且还亲自带队,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战斗。尤其是在板桥集战斗中,彭雪枫指挥的部队成功击落了日军一架飞机,这一胜利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然而,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的军部不得不重建,而八路军第4纵队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继续担任师长。在这个时期,国民党顽固派不断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对新四军的进攻。彭雪枫带领部队离开豫皖苏,奔赴皖东北地区,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持续进攻,彭雪枫积极应对,屡次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捍卫了根据地的安全。然而,在1944年9月的一次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中,彭雪枫英勇牺牲,年仅37岁。彭雪枫的牺牲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最高级别将领的牺牲,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