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宿命对决,最终以陈友谅的死亡画上句号。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如同许多人预料的那样,剿灭陈友谅的全家,反而对其亲属展现了异乎寻常的宽容与照顾。陈友谅的妃子,名为达兰,朱元璋不仅为她提供了庇护,还确保了她生活的安稳,甚至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作为回应,达兰为朱元璋生下了两个儿子。然而,这两个孩子的出现,却并非带来祝福,而是成为了朱元璋心头永远的痛。
这些孩子,或许受母亲或某些外部势力的影响,早早就对朱元璋抱有敌意。他们的所作所为,令朱元璋痛不欲生,无法忘怀。朱元璋的第七子朱榑和第八子朱梓,究竟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心碎呢?为何这两个看似无辜的孩子,最终成了他心中难以抚平的创伤?
在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所遇到的最为强大的对手,并不是元朝的蒙古军队,而是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尽管陈友谅与朱元璋同为起义军领袖,但他从未把朱元璋视作真正的对手。毕竟,在陈友谅如日中天时,朱元璋还在乞讨生存。然而,命运总有出奇不意的一面,朱元璋的运气较好,身边结识了许多愿意支持他的朋友,最终使得他逐渐积累起力量,并在鄱阳湖决战中迎头赶上。然而,陈友谅那时的军力依然比朱元璋强大,尤其是他那精良的战船,使得朱元璋的渔船显得格外脆弱。朱元璋之所以能战胜陈友谅,除了精妙的指挥外,陈友谅犯下了许多枭雄都会犯的致命错误——将战船连结在一起。这个失误,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最终以少胜多,赢得了这场决定性胜利。
虽然朱元璋最终获得了胜利,但陈友谅的强大一直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许是自从他起兵以来,唯一一个让他感到无法匹敌的对手。陈友谅的聪明才智和战略眼光令朱元璋自豪,但也让他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后,编写了《大诰》,这是一本让当时的百姓可以“无成本告官”的法典,目的是严惩那些贪官污吏,改善百姓的生计。这本《大诰》逐渐成为了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世提供了朱元璋一些个人的反思与自嘲。
在这本《大诰》中,朱元璋讲述了自己如何处理陈友谅妻妾的经过。他写道,自己在战胜陈友谅之后并未做过多的强占行为,但因陈友谅一再作乱,朱元璋才命令将其妻妾送到自己府上,以示警告。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为朱元璋生下两个孩子的达兰。
达兰为朱元璋生下了第七子朱榑和第八子朱梓,然而这两个孩子的行径却令朱元璋后悔不已。朱元璋对朱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甚至在他年少时让其随军出征,想让他从战场上学到一些经验。但令朱元璋没有预料到的是,朱榑在战场上变得目空一切,对士兵态度恶劣,甚至不听长辈劝诫。尽管朱元璋察觉到了他的错误,依然未做严厉处罚。待建文帝登基后,朱榑因一系列劣迹成为了削藩的目标,并被指控谋反。建文帝在没有经过审问的情况下,将朱榑贬为庶人,软禁在宫中。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带领军队闯入关押朱榑的院子,最终朱榑和他的三子被神秘地杀害。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第八子朱梓则显得较为低调。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守规矩,几乎没有犯什么大错。然而,正当朱元璋忙于调查“胡惟庸案”时,朱梓的岳父牵涉其中,这使得朱梓感到十分紧张和焦虑。为了防止自己受到牵连,朱梓一度闭门不出,过得极为沉闷。朱元璋并未想到他会如此敏感,派遣官员前去安慰他,结果朱梓误以为自己被监视,最终在恐慌中带着妻子自焚。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元璋心如刀割,深感自己在治国理政时忽视了子女的感受。
朱元璋对朱梓的死感到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未能照顾到儿子的心理需求,作为父亲,他感到十分愧疚。他一度决定放过经常犯错的朱榑,但如果当时他能看清朱榑的内心,恐怕他会后悔没有及时斩草除根。达兰为朱元璋所生的这两个儿子,最终成为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朱元璋可能永远也无法忘记,自己为何会有如此两个“心有叵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