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三天后,苏军却仍然在继续战斗。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苏联军队在占守岛发动了强行登陆,这场二战结束后仍在进行的战斗,令许多人疑惑不已:“日本都投降了,苏联还在打?”然而,这场战役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战略考量。
事实上,这一切可以追溯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那时,为了让苏联加入对日战争,美英两国承诺,战后苏联将得到1905年日俄战争后丢失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斯大林对这一承诺非常满意,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机会。日本迟早会失败,苏联只需等到最后一刻就能轻松接收这些岛屿,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按理说,战争接近尾声时,苏联应当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顺利。
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短短一周内迅速横扫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军,形势对苏军来说大好。此时,斯大林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他提出了占领北海道的大胆计划,甚至向美国总统杜鲁门发电报,提议让苏联占领日本的北部,并将日本分裂为“南北朝鲜式”的两个部分。美国却坚决拒绝了,表示苏联可以接管千岛群岛,但北海道不行。
面对这一拒绝,斯大林意识到若不趁早行动,连千岛群岛也可能被剥夺,于是决定提前出兵抢占岛屿。目标直指千岛群岛最北端的占守岛。尽管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日军的第91师团驻守在岛上,依旧在抵抗,且接到命令可以自卫反击。于是,这场战斗在二战结束前夕爆发了。
1945年8月18日清晨,苏军集结了30多艘舰艇和9000多名步兵,计划在凌晨的迷雾中悄悄登陆,占领占守岛。然而,登陆前的准备并不顺利,苏军临时征用的民用船只吃水过深,无法靠岸,士兵们只能背着武器跳进冷得刺骨的海水里游上岛岸。苏军士兵穿着全套装备,背着步枪和弹药,结果不少人在海水中被冻得瑟瑟发抖,甚至有些人被海浪卷走溺水身亡。
一开始,日军并未察觉到苏军的真实意图,还以为他们只是来接收岛屿的。但当苏军开火的一刻,日军立即反应过来,开始猛烈反击。苏军刚登陆,就遭到日军机枪的扫射。更为糟糕的是,日军的炮火精准无比,直接炸毁了苏军的一艘弹药补给船,导致登陆部队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日军的坦克部队也投入了战斗。这些坦克装备较为落后,甚至被美军称为“钢铁棺材”,因为它们几乎无法抵抗现代火炮的攻击。然而,苏军并没有反坦克武器,面对这些坦克,苏军陷入了无力抵抗的尴尬局面,士兵们只能被日军的坦克追着满滩逃跑。
接下来,日军甚至发动了最后一波“神风特攻”。几架日军老式飞机带着燃料和炸弹,从岛上起飞,朝着苏军的舰艇群发起自杀式攻击。一架飞机直接撞向苏军的扫雷舰,引发大爆炸。这一幕成为了二战最后一次的神风特攻。
尽管苏军的进攻在初期完全失败,甚至被迫后退,但他们并没有放弃。8月19日,苏军开始调动更多的增援部队,并将反坦克武器运上岛,形势开始发生转变。经过数天激烈的战斗,苏军终于在8月20日占据了上风,击溃了日军的坦克部队,战损超过20辆,日军防线被逐步压缩。
然而,在8月20日,苏军接到了一个坏消息——美国已下令日本全面停火,要求停止战斗。美军对苏联的持续战斗感到不满,认为日本已投降,苏军继续攻击显得毫无必要。美国施压日本政府,要求占守岛守军停火。最终,日军在8500名士兵的投降后,苏军成功占领了占守岛。
这场战斗的损失颇为惨重,苏军战死514人,伤亡人数达到1230人,舰艇也损失了几艘。而日军则有324人战死,241人受伤,最终投降。苏军的伤亡比日军还要多出两倍,原本被视为轻松任务的战斗,实际上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让斯大林也感到为难。
最终,苏联顺势占领了整个千岛群岛,而日本则彻底失去了这些岛屿。直到今天,日本仍在国际舞台上要求归还“北方四岛”,但俄罗斯始终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回应。
这一战役,不仅是二战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全球大国之间复杂政治博弈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