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在莫斯科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获得元帅军衔的军事领导人,他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存活的元帅。亚佐夫的去世不仅象征着苏联时代的彻底结束,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他那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以及他对俄罗斯未来的深刻思考。
在他临终时,他对前来探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俄罗斯应该走中国的道路。”这句简短的言辞,不仅成了亚佐夫留给世人的最后政治遗言,也引发了人们对中俄关系以及俄罗斯未来发展路径的广泛讨论与思考。
德米特里·亚佐夫出生于1924年11月8日,地点是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苦的他,早早便习惯了严酷的生活环境。1941年,年仅17岁的亚佐夫就加入了红军,投身抗击德国纳粹的卫国战争,前往列宁格勒参与了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长达900天,军民死伤无数。亚佐夫在战斗中屡次负伤,却始终没有离开阵地,他展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战争结束后,亚佐夫并没有选择退役,而是进入军事学院继续深造,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亚佐夫从基层军官一步步晋升至高级将领。在多次重要的军事任务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成了苏联军队中的重要人物。1987年,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任命他为苏联国防部长,这标志着亚佐夫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此时的苏联,面临着深刻的经济困境与社会动荡,外部压力逐渐加大,亚佐夫的处境也愈加复杂。1990年,亚佐夫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军人。然而,仅仅一年后,苏联发生了剧变,历史迎来了彻底的转折。
1991年8月,亚佐夫参与了由苏联部分高层领导发起的政变,试图阻止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政策和苏联的解体。这场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亚佐夫被捕并遭判刑入狱。经过三年的监禁,1994年,亚佐夫被俄罗斯政府特赦出狱,虽然此时他已退出了政治舞台,但他并没有停止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亚佐夫亲眼见证了俄罗斯在90年代的艰难处境,也目睹了普京上台后国家逐渐复苏的过程。
在2020年2月,临终时,亚佐夫对普京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建议:“俄罗斯应该走中国的道路”。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充满了他对俄罗斯过往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期许。那么,他所指的“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道路”,广义上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的独特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通过渐进的经济改革和逐步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保持政治与社会的稳定。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数十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在1990年代,中国经济在全球动荡中持续增长,与同期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经验表明,一国可以在不照搬西方模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腾飞并保持社会的稳定。
亚佐夫提出这一建议,显然是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经验密切相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1990年代实行了急功近利的经济改革,实施了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政策,急剧进行市场化改革,迅速把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然而,这种激进的改革方法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国有资产被少数寡头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经济急剧萎缩,通货膨胀失控,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断加剧。亚佐夫在出狱后,亲眼目睹了这段混乱的历史,他深知俄罗斯当年的改革太过匆忙,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划。
与此相比,中国的改革开放则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渐进式策略。中国不仅保留了大量国有经济,还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外资,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这种逐步推进的改革模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亚佐夫显然看到了中国模式的优势,他期望俄罗斯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90年代的覆辙。
亚佐夫的建议并非无的放矢,它也与近年来中俄关系的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普京2000年上台以来,俄罗斯逐步调整其外交政策,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面对西方的制裁与孤立,俄罗斯开始加速与中国的战略合作。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导致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降至冷战后的最低点。在这一背景下,普京将目光转向东方,加强了与中国在经济、能源和军事领域的合作。
亚佐夫的这番话虽然没有得到普京的公开回应,但俄罗斯近年来的政策走向与此不无关系。从中俄日益深化的经济合作,到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密切互动,亚佐夫所提倡的“走中国的道路”显然已经在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无论如何,亚佐夫的临终建议为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而他95年的一生,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深思的政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