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各位看官,咱们今儿个聊个三国里的"数学问题"。
您要是翻过《三国演义》,肯定记得赵云在长坂坡那场"七进七出"的神仙操作。
单枪匹马冲进曹军大营,像串门似的进出七回,最后还揣着个哇哇大哭的阿斗出来。
可您要是较这个真儿,翻翻正史《三国志》,嘿,这位常山赵子龙啊,其实就"三进三出"!
这事儿得从罗贯中老先生的"艺术加工"说起。
您想啊,要把英雄写得惊天地泣鬼神,数字就得往大了整。
七这个数多吉利?"七擒孟获""七星坛祭风",七进七出听着就比三进三出带劲儿。
就像现在网红带货,非说自家产品"销量全网第一",其实可能就是某个小类目排第一。
罗贯中给赵云这数字一注水,愣是把单骑救主写成了"极限闯关游戏"。
细琢磨正史里的记载,陈寿笔下就八个字:"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哪有什么七进七出?
《三国志平话》里最早提到"三入敌营",到了元杂剧才慢慢演变成"七进七出"。
这数字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成了咱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
您别嫌这数字注水,要没这"七进七出",赵云的形象可就差着味儿了。
您想象下:黑压压的曹军大阵里,银甲将军忽而杀进重围救幼主,忽而杀回乱军护主母,每次进出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第七次杀出来时,连曹操都看傻了眼,非要活捉这位"锦马超第二"。
这情节要是改成"三进三出",那可就像把满汉全席换成了快餐盒饭——滋味儿差远喽!
不过话说回来,咱今儿个较这个真儿,倒不是要拆罗贯中的台。
您想啊,正史里赵云确实单枪匹马冲进万军丛中,在乱刀底下抢回阿斗,这本身就够传奇了。
就像现在说某特种兵深入敌后救人质,您要是非纠结他到底翻了几堵墙、转了几个弯,反倒失了那份英雄气概。
所以啊,下次再听评书先生扯着嗓子喊"七进七出",您不妨会心一笑。
知道这是艺术加工的妙笔,更懂得那三进三出的刀光剑影里,藏着的是三国第一"保镖"的忠勇。
毕竟,数字会注水,但英雄气概永远鲜活;故事可以演绎,但长坂坡上的那声"常山赵子龙在此!",穿越千年依然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