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输得那么惨,这里头的弯弯绕绕真让人想不透呢。
你说赵国当时也算强国吧,手里有廉颇这样的老将,还有几十万大军,怎么就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了?我小时候听这故事,总觉得是赵括太菜,只会纸上谈兵。后来翻了些书才发现,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
就说换将那档子事,赵王放着廉颇不用,非要用赵括。当时廉颇在前线跟秦军耗了快三年,虽说没占着啥便宜,但也没吃大亏啊。秦军远道而来,耗不起的应该是他们才对。可赵王偏偏急着要决战,你说他急个啥?后来才琢磨明白,赵国那时候可能是真没钱了。四十多万大军天天在前线吃喝,粮草供应早就跟不上了。听说赵王还偷偷派人去秦国求和,结果被人家当枪使,把这消息捅给了其他诸侯国,搞得赵国想找帮手都没人理。你说这操作,是不是透着一股慌不择路的劲儿?
再说说赵括,这小伙子也真够倒霉的。一上来就被推到风口浪尖,接手的还是个烂摊子。他倒是想打场漂亮仗证明自己,可秦军那边换了白起啊!那可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儿,早就布好了口袋等着赵国军队钻。赵括带着大军一头扎进去,被秦军断了后路,粮道也被掐了。几十万大军被困在山里,饿了四十多天,最后实在撑不住了才投降。你说这要是换成廉颇,能好到哪儿去?我看悬,毕竟秦国那时候的国力摆在那儿,军事实力确实比赵国强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赵国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听说当时有大臣劝赵王,别跟秦国硬拼,先稳住阵脚,再找机会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付秦国。可赵王好像听不进去,一门心思要跟秦国决一死战。这就让我想起小时候跟人打架,明明打不过还非要硬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赵国当时是不是也犯了这毛病?
还有个事儿我一直想不通,秦国坑杀赵国降卒的时候,就没人反抗吗?四十多万人啊,就算手无寸铁,一起冲上去也能踩死不少秦兵吧。难道是被打怕了?还是说秦军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根本不给他们反抗的机会?想想都觉得心寒,那么多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时赵王没换将,赵国能赢吗?估计也悬。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国力蒸蒸日上,早就不是六国能单独抗衡的了。赵国就算打赢了长平之战,也顶多是延缓一下被秦国灭掉的时间。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赵国能撑到其他国家出兵相助,说不定历史就得改写了。
你说这历史啊,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改变几百万人的命运。长平之战过去这么多年了,可每次想起那些死去的士兵,心里还是挺不是滋味的。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只是想混口饭吃,结果却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事儿?是觉得赵国输在用人不当,还是说根本就挡不住秦国统一的步伐?反正我是越想越觉得复杂,好像每个环节都有问题,又好像每个问题都有不得已的苦衷。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吧,总能让人琢磨出不一样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