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二世于2024年3月4日在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的演讲中,公开指出菲律宾人与中国人共享基因,甚至直言其家族谱系中有一位名为林凤的中国海盗。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中菲南海争端持续升级的背景下。难道这只是历史闲谈,还是蕴含更深层的外交考量?
历史记载显示,林凤是明朝万历年间广东潮州人,本名林阿凤,以海上活动闻名。他最初领导一支贸易船队,后因冲突转为海盗行为,于1574年率队南下吕宋岛,即今菲律宾北部。
那里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林凤的队伍曾多次进攻马尼拉,击杀殖民官员,却最终退守林加延湾一带。部分随行者定居,与当地人融合,形成早期华人社群。这段往事被视为中菲早期移民互动的例证,但林凤的“海盗”身份在史料中明确,并非正面角色。
2024年初,中菲南海摩擦频发,菲律宾船只多次试图闯入中国海域,如仁爱礁补给事件,中国海警依法拦截。这让双边关系降至低点。马科斯在洛伊研究所强调,中菲交往远溯600年前的贸易,且两国人民有“共同DNA”。
他甚至说:“菲律宾多数人有中国血统,我们家族树上有一位中国海盗。”这种表述虽承认了历史联系,却未触及核心问题:菲律宾违背了承诺,拒不拖走仁爱礁坐滩军舰,反而加强了美菲军事合作。
马科斯上台后,迅速调整外交,重启美菲联盟,允许美军使用更多基地,并参与联合军演。这与前任杜特尔特亲中路线大相径庭。2024年南海事件中,菲律宾多次指责中国“侵略”,却忽略自身挑衅行为。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菲律宾的“透明倡议”实则拉拢外部势力介入。马科斯提及林凤时,可能是试图平衡形象:一方面安抚国内华人社群,另一方面向国际展示“理性”一面。但在行动上,他未兑现竞选时对南海的“废纸”论调,反而强化了对抗。
马科斯家族崛起于二战后,其父费迪南德·马科斯曾领导游击队对抗日本侵略,后当选总统,却因独裁统治和腐败于1986年被推翻,流亡海外。小马科斯蛰伏多年,2022年当选总统,借助家族余威和反美情绪。声称林凤后裔,或许强化了其“本土”的合法性,但在中国眼中,这更像借历史掩饰亲美倾倒。
2025年,中菲摩擦未减。1月,中菲举行第十次南海问题磋商机制会议,讨论管控分歧,但菲律宾继续与美、日、澳等国军演。4月,美菲“肩并肩”演习规模扩大,模拟南海场景。
5月,菲律宾在中业岛加强守备,中国外交部多次警告勿加剧紧张。7月,中国对菲律宾前官员实施制裁,禁止入境,以回应其南海言论。马科斯访美会见特朗普,讨论关税与合作,却避谈南海承诺。
菲律宾经济依赖中国贸易,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600亿美元,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但马科斯政府优先美菲防务协定,开放9处基地,这直接威胁南海稳定。中国维护主权权益的举措,如海警巡逻,旨在捍卫领土完整,而非扩张。马科斯强调“共享基因”,却在行动中忽略历史教训:中菲本可通过双边机制化解争端,何须引入域外势力。
历史血统确有依据,早年华人移民贡献了菲律宾社会多样性,如华人社群在经济中的作用。但当下,南海是核心考验。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马科斯若真视血统为纽带,为何不推动落实?相反,其政府推动“西菲律宾海”命名,否认中国权益,加深了分歧。中国期待菲律宾回归理性对话,而非借历史博取同情。
2025年中期选举临近,马科斯需稳固支持,或许血统叙事安抚国内反美派。但南海事件频发,如6月仁爱礁碰撞,中国海警依法处置,菲律宾却诉诸国际舆论。这显示了言论与行动的脱节。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和平稳定,但面对挑衅,必将坚定回应。
马科斯其父时代,推动了1975年中菲建交,标志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小马科斯上台后,建交50周年之际,却以南海为由冷却合作。中国民众希望中菲作为邻邦,和睦相处,但前提是相互尊重主权。
中美博弈下,菲律宾成了棋子,马科斯亲美选择,或许源于家族历史恩怨:其父流亡时获美支持。但这牺牲了地区和平。
历史证明,血缘纽带需以互信为基础。中国对菲律宾投资基础设施,如“一带一路”项目,本可惠及民生。但当前紧张下,这些合作受阻。
2025年下半年,双方或有更多磋商,如领事会议讨论侨民权益。但南海仍是痛点,中国将持续维护权益。马科斯言论虽引人注目,却需行动验证。从中国呼吁菲律宾独立外交,而非依附外部。
历史血统在当代外交中反复出现,或许因为中菲交往源远流长,从宋元贸易到现代移民。但当下,血统无法替代政策诚意。
在南海波澜中,马科斯此言提醒两国,历史联系应成桥梁,而非工具。中国坚定捍卫主权,同时开放对话大门。菲律宾若继续“变脸”,最终损害了自身利益。
血统言论的本质或许是外交平衡术,在亲美同时留后路,但这不足以重建信任。南海稳定需共同努力,马科斯需证明其言非空谈。
历史移民故事丰富两国文化,但政治选择决定了未来。中国期待菲律宾作为邻国,选择合作而非对抗。
下一篇:原创 强者定律!朱棣上位,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