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源于个人,毁誉掌握在他人手中。盖棺定论,最终是根据人们死后对其是非功过的评定来决定。然而,某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评定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秦始皇。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他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史册上,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伟大人物。然而,作为一个皇帝,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呢?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外貌到治国理念,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形象时常被当时和后代的文人所批判,但若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对秦始皇的评价却逐渐趋向正面。这又是为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代的评价。在西汉时期,许多学者的评价多是负面的。例如,西汉名士贾谊便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段话简直可以说是对秦始皇的最严厉指责,几乎将他描述为不仁不义、暴虐无道的暴君。汉魏之际的王朗更是直言不讳地称他为“无德之君”。然而,到了唐中晚期,历史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出现了一些转折,尤其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对秦始皇做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认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至明朝,学者们的评价更加倾向于肯定,甚至有人将“千古一帝”这一荣耀称号赋予秦始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称号最初就是李贽用来称赞秦始皇的。
李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为他是一个敢于抨击当时儒家思想的思想家。李贽提出,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有着远见卓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李贽作为当时备受争议的人物,不拘一格的言辞和态度,使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充满了历史深度和思辨。
继李贽之后,像章太炎、吕思勉、翦伯赞、鲁迅、梁启超等一批学者也纷纷对秦始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鲁迅先生的观点尤其深刻,他指出秦始皇之所以被后世误解,是因为其短命,且在其去世后,许多人为迎合新皇帝而故意贬低秦始皇的贡献。鲁迅还强调,秦始皇烧书的行为被误解了,实际上他并没有烧毁所有书籍,而是针对那些迷信的方士进行打击。
从鲁迅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烧书”行为其实是为了统一思想,去除迷信,并非完全是对知识的打压。而他未曾烧毁的农书和医书,显示出他对实际的、为民众所用的知识的尊重。历史上许多学者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往往是由于其改革过于急功近利,并且许多政策直接触及到当时士人的利益,这使得儒生们深恶痛绝,并且将他塑造成一个无情暴虐的形象。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到了明朝,随着新思想的兴起,历史学者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逐渐恢复公正。秦始皇虽然在治国过程中手段严厉,但也实现了大一统的伟大成就。他统一了六国,征服了百越,击败了匈奴,开疆拓土,修建长城,确立了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还统一了思想文化,推动了道路建设等一系列伟大的事业。这些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其他历史人物难以比拟的。
因此,随着历史的推移,秦始皇的评价逐渐趋于公正和客观。尽管他在位时采取的手段过于严苛,但他的历史功绩依然无法抹去。正如鲁迅所言,秦始皇之所以被误解,部分原因是由于其治下的改革过于迅猛,导致了短期内的冲突和不满,但这些改革最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如今,随着对历史的深入挖掘,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可,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那些带有偏见的评价了。
这就是盖棺定论的魅力所在,历史给予秦始皇一个更加公正的评价,他的功绩不仅仅是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的帝王们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