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有许多人记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尤其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成为了这一理想的象征。许多人因此认为,明朝的皇帝具有不屈不挠的骨气。然而,崇祯之后,南明皇帝们的选择却让历史大为改写。紧随崇祯之后的首位明朝皇帝朱由崧,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他并没有履行“君王死社稷”的誓言——相反,他选择了逃跑。
1644年3月19日,北京城陷落,崇祯皇帝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自尽,而这一消息迅速传至了陪都南京。福王朱由崧在接收到噩耗后,得到了军阀的支持,正式继位。5月初三,他开始在南京监国,并于5月15日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弘光,成为弘光皇帝。然而,这位新帝却没有展现出强大的治国才能。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因未能争得太子之位,曾被封为福王,之后在洛阳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虽然他在封地内无事可做,享受着朝廷的恩赐,但生活并不如意。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福王朱常洵惨遭杀害,甚至传言他被与梅花鹿一同煮食,实在令人唏嘘。
在父亲去世后,朱由崧继承了福王的爵位,命运的转折使他成为了南明的皇帝。然而,这位出身藩王的帝王,除了沉迷于酒色和听戏之外,几乎没有关注朝政。据史料记载,弘光皇帝十分喜好年轻女子,甚至有“日毙两幼女”的记载。同时,他对昆曲情有独钟,每当夜晚,总会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戏楼中度过整夜。如此荒淫无度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朝政的腐化,政务几乎无人问津。
在内部混乱的背景下,南明政权在外部威胁下也摇摇欲坠。江北四镇的重兵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它们更多地关注扩展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而非抗击北方日益强大的清军。而在朝堂上,奸臣如马士英和阮大铖更是祸国殃民,不仅攻击东林党,反而翻案为阉党效忠,收受贿赂、任人唯亲,致使民众怨声载道。
然而更为致命的是,南明的宁南侯左良玉,他为了逃避李自成的追杀,突然宣布带兵南下,号称“清君侧”,借机进攻南京。他的举动引发了南明内部的内乱,导致江北防线空虚,致使清军的进攻变得愈加迅猛。
1645年3月,清军的多铎率军南下,迅速攻破扬州城,并展开了屠杀。到4月25日,扬州的惨剧引起了广泛关注。5月初,清军已到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攻占南京。到了5月初九,清军成功击败了郑成功的叔叔郑鸿逵部队,成功渡过长江,迅速攻占镇江。南京的防线瞬间崩溃,原本依靠长江天险做依托的南京,没想到清军攻势来得如此迅猛。
随着清军逼近,弘光皇帝朱由崧和朝中的大臣们焦虑万分。5月初十凌晨,朱由崧悄悄整理行装,并未通知大臣们,带领马士英等人偷偷逃出南京城,向安徽方向撤退,远离清军的包围圈。此举让南京城一时陷入混乱,而无领导的局面也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随着清军的重兵压境,南京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朝中的一些大臣开始考虑投降清朝。5月15日,南京守备勋臣赵之龙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带领南京的官员和百姓投降了清军。这一事件标志着南明弘光政权的彻底崩溃,而明朝也在短短的一年多内失去了北京和南京两大首都,正式进入流亡阶段。这一切的发生,也揭示了南明政权的脆弱以及历史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