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阿布达里冈山谷,空气中透着一丝凉意。明军东路军已经整齐地扎好辎重,准备继续出发。队列整齐壮观,显得气吞万里,而在他们的旁边,伴随着一支陌生的旗帜——那便是随行的朝鲜援军。距离赫图阿拉约六十里,明军本该提前出发,早点到达,说不定局势就会有所不同。然而,事实是,谁也无法预见当时的情形。局面就像一台不易扭转的齿轮,拼命喊破嗓子,也依然无法改变什么。
一支出征的军队,永远不是孤立无援的。东路军的背后,还拖着朝鲜的援军,共有一万三千人。原本,朝鲜的参战是因为明朝的请求,而这份援助在朝鲜方面心里其实有些别扭,毕竟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尽管朝鲜的作战能力也不差,尤其是他们装备了不少新式火器,近年来,火枪与火炮在朝鲜军中已不再是稀罕物,但士气和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明军内部有些流言,说朝鲜的支援不过是多此一举,这样的声音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当时的确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
实际上,三月末的几天,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带着一些松弛的感觉。东路军与朝鲜军在宽甸汇合,但天公不作美,粮草断了,前进的步伐被拖延了很久。粮队迟迟没有到达,部队只得停下来等候。前线的调度混乱无比,明朝的官军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严谨有序的军队。明明刚刚聚齐队伍,粮草却没有及时跟上,饿着肚子的士兵们哪有力气与敌人拼杀?终于,等到三月初一时,联军准备出发,但朝鲜军并不情愿,大家心里各有算盘,没有谁愿意在前线冒险。
战前的部署其实并不复杂。明朝调集了西、东、南、北四路军,一同向后金发起进攻。西路和北路的任务是吸引并牵制后金的主力,南路则试图直插黄龙,而东路军的目标是绕道进行袭扰,趁虚而入。东路军的任务最为轻松,实际上更多是起到牵制作用,因此朝鲜军并没有太高的士气,他们也并不指望能在这次行动中取得什么突破。
三月初一,军队终于动身,但朝鲜军的步伐缓慢,主力刘綎见状只得停车等待。部队在营地休息,下午穿过一段树林,晚上又驻扎。虽然前行了一整天,距离前线依然遥远。粮草的跟不上,成了他们最大的困扰,部队不断停下来等待补给。第二天,终于等来了一批粮草,士兵们甩开腮帮子大口吃饭,但很快又告罄。号角一响,谁还愿意继续前进?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剧变。西路军的杜松被围困并死于乱军,北路军的马林大败,仅剩零散部队逃回开原。短短两天,三路主力几乎崩溃!而东路军此时依旧在匆匆赶路,完全游离于全局之外。后金趁机恢复了战力,朝东路军压来,时间刚好卡住了,东路军并未及时察觉,等到阿布达里冈山口时,一切已为时过晚。
东路军并不知晓外界的变化,所有的假设都成了空话。假如粮草充足,速度更快,或许他们早就到达赫图阿拉的门口,但此时的情况,连中途都难以抵达。明朝指挥层内部分歧严重,刘綎不愿担责,姜弘立也只能随之熬着。指挥中的不力,给了后金可趁之机。
东路军本身的战斗力并不差,刘綎麾下有数千经验丰富的老兵,作风强硬,战术也很凶猛。可惜的是,粮食匮乏、友军拖累,战局已不容许他们发挥优势。相反,西路军过于冒进,竟然直接撞上了后金的老巢,这个决策是否错了,或许背后另有隐情。历史的背后,往往不仅仅是表面原因那么简单,决策者的犹豫、士兵的怨言、执行力的缺失,最终汇聚成了失败的根源。
朝鲜军的表现,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作为支援,朝鲜军明明步伐拖沓,且始终保持观望态度。进谷那天,他们还远远落在后面。明军错误踏入山谷,正中后金的伏击。局面十分惨烈,枪炮轰鸣,喊杀声震天。朝鲜的火枪手在列阵后,冲天火光闪烁,却因为风向变化,火器哑火,队伍士气瞬间崩塌。后金的铁骑一冲而过,轻松摧毁了朝鲜军的阵列!
朝鲜军的火绳枪其实并不差,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在实际战斗中却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历史资料显示,朝鲜三营先后溃败,最终只有中营拼死守卫。其实,朝鲜的武器不比人差,关键是缺乏足够的训练,甚至更多的可能是缺乏真正的战斗欲望,或者说他们并不情愿跟随明朝一起拼死作战。大多数人或许根本不想参战,而有些武将虽有一战之心,却也被大环境所束缚。士气一塌糊涂,整个阵营一瞬间崩溃。
当明军主力全军覆没后,朝鲜军的营地成了后金的下一个目标。后金迅速突破了朝鲜的左、右两营,中营的姜弘立死守至最后。有人看见孤立在小山上的“红脖子高丽兵”,这是朝鲜军余部的最后挣扎。最终,五千朝鲜兵被迫投降,其余的士兵要么战死,要么逃散。后来的历史评论中,往往提到“友军不给力”和“朝鲜军怕死”,但这其中有些话并不全对。谁又愿意死得毫无意义?即便是投降,也未必全是怯懦的表现。
士气这种东西,往往无迹可寻,消失得悄无声息。朝鲜军究竟是否真的“垮掉”了?他们的火器齐全、军阵标准,然而由于缺粮、士气崩溃,当后金主力出现时,他们连基本的反应都没有。纸上谈兵容易,但实际作战时每一步的决策都异常复杂。曾经看似毫无漏洞的计划,在战场上却几乎全线崩塌。
有人说,朝鲜军的表现本就正常,换其他部队可能也一样。轻视后金主力,是全局性的错误,明军自认为兵力充足、调配得当,直到面对敌人强烈反击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措手不及。历史的推演永远是复杂的,事情是否能扭转,往往取决于每个细节的决策和时机。战局看似注定失败,但谁能保证,如果换一个时刻再尝试一次,就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阿布达里冈一战的结局,永远镌刻在历史上。这场战斗暴露了东亚两国军队的种种不足,虽然明朝和朝鲜的问题让整个救亡的剧本走向失败,但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应只是简单的批判和埋怨。历史并非一夜之间破碎,它是在每一条补给线、每一项指令、每一个决定中,逐渐走向终结的。如果历史不是定格的,或许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