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萨尔浒之战最被遗忘的战斗,万余朝鲜军仅首回合就被后金铁骑横扫
迪丽瓦拉
2025-09-28 22:03:01
0

清晨的阿布达里冈山谷,空气中透着一丝凉意。明军东路军已经整齐地扎好辎重,准备继续出发。队列整齐壮观,显得气吞万里,而在他们的旁边,伴随着一支陌生的旗帜——那便是随行的朝鲜援军。距离赫图阿拉约六十里,明军本该提前出发,早点到达,说不定局势就会有所不同。然而,事实是,谁也无法预见当时的情形。局面就像一台不易扭转的齿轮,拼命喊破嗓子,也依然无法改变什么。

一支出征的军队,永远不是孤立无援的。东路军的背后,还拖着朝鲜的援军,共有一万三千人。原本,朝鲜的参战是因为明朝的请求,而这份援助在朝鲜方面心里其实有些别扭,毕竟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尽管朝鲜的作战能力也不差,尤其是他们装备了不少新式火器,近年来,火枪与火炮在朝鲜军中已不再是稀罕物,但士气和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明军内部有些流言,说朝鲜的支援不过是多此一举,这样的声音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当时的确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

实际上,三月末的几天,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带着一些松弛的感觉。东路军与朝鲜军在宽甸汇合,但天公不作美,粮草断了,前进的步伐被拖延了很久。粮队迟迟没有到达,部队只得停下来等候。前线的调度混乱无比,明朝的官军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严谨有序的军队。明明刚刚聚齐队伍,粮草却没有及时跟上,饿着肚子的士兵们哪有力气与敌人拼杀?终于,等到三月初一时,联军准备出发,但朝鲜军并不情愿,大家心里各有算盘,没有谁愿意在前线冒险。

战前的部署其实并不复杂。明朝调集了西、东、南、北四路军,一同向后金发起进攻。西路和北路的任务是吸引并牵制后金的主力,南路则试图直插黄龙,而东路军的目标是绕道进行袭扰,趁虚而入。东路军的任务最为轻松,实际上更多是起到牵制作用,因此朝鲜军并没有太高的士气,他们也并不指望能在这次行动中取得什么突破。

三月初一,军队终于动身,但朝鲜军的步伐缓慢,主力刘綎见状只得停车等待。部队在营地休息,下午穿过一段树林,晚上又驻扎。虽然前行了一整天,距离前线依然遥远。粮草的跟不上,成了他们最大的困扰,部队不断停下来等待补给。第二天,终于等来了一批粮草,士兵们甩开腮帮子大口吃饭,但很快又告罄。号角一响,谁还愿意继续前进?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剧变。西路军的杜松被围困并死于乱军,北路军的马林大败,仅剩零散部队逃回开原。短短两天,三路主力几乎崩溃!而东路军此时依旧在匆匆赶路,完全游离于全局之外。后金趁机恢复了战力,朝东路军压来,时间刚好卡住了,东路军并未及时察觉,等到阿布达里冈山口时,一切已为时过晚。

东路军并不知晓外界的变化,所有的假设都成了空话。假如粮草充足,速度更快,或许他们早就到达赫图阿拉的门口,但此时的情况,连中途都难以抵达。明朝指挥层内部分歧严重,刘綎不愿担责,姜弘立也只能随之熬着。指挥中的不力,给了后金可趁之机。

东路军本身的战斗力并不差,刘綎麾下有数千经验丰富的老兵,作风强硬,战术也很凶猛。可惜的是,粮食匮乏、友军拖累,战局已不容许他们发挥优势。相反,西路军过于冒进,竟然直接撞上了后金的老巢,这个决策是否错了,或许背后另有隐情。历史的背后,往往不仅仅是表面原因那么简单,决策者的犹豫、士兵的怨言、执行力的缺失,最终汇聚成了失败的根源。

朝鲜军的表现,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作为支援,朝鲜军明明步伐拖沓,且始终保持观望态度。进谷那天,他们还远远落在后面。明军错误踏入山谷,正中后金的伏击。局面十分惨烈,枪炮轰鸣,喊杀声震天。朝鲜的火枪手在列阵后,冲天火光闪烁,却因为风向变化,火器哑火,队伍士气瞬间崩塌。后金的铁骑一冲而过,轻松摧毁了朝鲜军的阵列!

朝鲜军的火绳枪其实并不差,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在实际战斗中却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历史资料显示,朝鲜三营先后溃败,最终只有中营拼死守卫。其实,朝鲜的武器不比人差,关键是缺乏足够的训练,甚至更多的可能是缺乏真正的战斗欲望,或者说他们并不情愿跟随明朝一起拼死作战。大多数人或许根本不想参战,而有些武将虽有一战之心,却也被大环境所束缚。士气一塌糊涂,整个阵营一瞬间崩溃。

当明军主力全军覆没后,朝鲜军的营地成了后金的下一个目标。后金迅速突破了朝鲜的左、右两营,中营的姜弘立死守至最后。有人看见孤立在小山上的“红脖子高丽兵”,这是朝鲜军余部的最后挣扎。最终,五千朝鲜兵被迫投降,其余的士兵要么战死,要么逃散。后来的历史评论中,往往提到“友军不给力”和“朝鲜军怕死”,但这其中有些话并不全对。谁又愿意死得毫无意义?即便是投降,也未必全是怯懦的表现。

士气这种东西,往往无迹可寻,消失得悄无声息。朝鲜军究竟是否真的“垮掉”了?他们的火器齐全、军阵标准,然而由于缺粮、士气崩溃,当后金主力出现时,他们连基本的反应都没有。纸上谈兵容易,但实际作战时每一步的决策都异常复杂。曾经看似毫无漏洞的计划,在战场上却几乎全线崩塌。

有人说,朝鲜军的表现本就正常,换其他部队可能也一样。轻视后金主力,是全局性的错误,明军自认为兵力充足、调配得当,直到面对敌人强烈反击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措手不及。历史的推演永远是复杂的,事情是否能扭转,往往取决于每个细节的决策和时机。战局看似注定失败,但谁能保证,如果换一个时刻再尝试一次,就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阿布达里冈一战的结局,永远镌刻在历史上。这场战斗暴露了东亚两国军队的种种不足,虽然明朝和朝鲜的问题让整个救亡的剧本走向失败,但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应只是简单的批判和埋怨。历史并非一夜之间破碎,它是在每一条补给线、每一项指令、每一个决定中,逐渐走向终结的。如果历史不是定格的,或许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重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雍... 雍正皇帝,清朝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是清朝定都北京后迎来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在...
原创 世... 成吉思汗,这位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统治者,以其卓越的智略和非凡的军事成就而闻名于世。他在征战四方的过...
原创 一... 章邯之所以选择支持项羽而非刘邦,实际上并非出于个人的偏好或忠诚,而是在当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背景下...
原创 她... 1922年,这一年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大婚之年。尽管清政府早在十年前就已宣告灭亡,但作为清代的最后一...
原创 解... 赤壁之战:曹操的盲目自信与历史的必然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孙刘联军的惨败。此次失利让...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北伐的战役出现过很多次,但多数都以失败告终。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北伐,应当算是明...
原创 舍...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花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局势。此时,他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曹真往往被描绘为一个愚笨的军事指挥官,常常与诸葛亮作对时被压制,甚至被形容为“草包...
原创 刘... 刘彻的出生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王夫人,作为他的母亲,原本已经和一位姓金的男子结为连理,并为其诞下了一...
原创 大... 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不堪重负,自尽而亡。接着,吴三桂背叛了明朝,引清兵入关,迫使李...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的浩瀚历史中,有四位英雄的名声虽然响亮,却在战场上表现不佳,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
原创 杀... 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1235年~1242年),也被称为“长子西征”,是一次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
原创 洪... 撰文|赵立波 在太平天国的兴衰过程中,洪秀全作为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人物,其个人日常生活一直以来都是...
原创 清... 题记: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无数迷团交织而成的棋局。每一个朝代都掩藏着或多或少的历史谜题,而有些谜团,即使...
原创 从...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和李牧。这四位将领是战国时期最...
原创 为... 关于刘备这个历史人物,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尤其是在于他一直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当这么多人在...
从造父行迹看赵文化圈层中的霍人...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西周御术大家造父为切入点,系统解析赵文化体系中蕴藏的晋北霍人(今山西繁峙)基因...
原创 刘...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通常将那些技艺高超且能勇猛作战的人物称为“上将”。而在众多的上将中,若是有一群特...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来源:新周报 钟燕林/文 1934年的中央红军长征,由于事起紧迫仓促,相关准备做得不够充分,导致红军...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