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和李牧。这四位将领是战国时期最为人称道的英雄人物。白起的战绩无疑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他几乎一人便打残了六国的力量,为秦国统一中原铺平了道路;廉颇以防守战术著称,善于把握战机;王翦则率领军队征伐赵国、燕国和楚国,屡战屡胜;李牧则是少数几位能在与秦国对抗中屡次获胜的名将,是后期山东六国中最亮眼的存在。
然而,有一位将领的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这四人,他便是吴起。他一生参与过72场战争,未尝一败,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他不仅能带兵征战,还能在文治上出色地担当宰相,进行变法。吴起是战国时期少数能兼具军事与政治双重才能的全才之一,但他的一些行为却使得他成为历史争议的焦点。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左氏城(今曹县),家境富裕。年轻时,他雄心勃勃,带着家产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各诸侯的赏识,但多次遭遇拒绝。因为欠缺机遇,家产耗尽,吴起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家乡。回来后,乡邻的嘲笑让吴起愤怒至极,为了报复,他残忍地杀害了三十多人,随即逃亡至鲁国。在离开家乡前,吴起曾对母亲誓言:“如果我没有成为卿相,我就永远不会回卫国。”
到达鲁国后,吴起拜师曾参的儿子曾申,学习儒学。然而,吴起因母亲去世未能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因此断绝了与吴起的师徒关系。吴起随后转而学习兵法,终于迎来了自己展现才能的机会。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欲任用吴起。但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元公怀疑他的忠诚。为打消鲁元公的疑虑,吴起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并将其头颅献给鲁元公,证明自己为鲁国效忠。鲁元公看后打消了疑虑,任命吴起为将。吴起不辱使命,在战斗中大破齐军,但此举也引起了鲁元公身边一些人的疑虑,他们认为吴起杀妻证明了他的残忍,鲁元公开始疏远吴起。这一杀妻之举,成为后人对吴起品性上的最大争议,许多史学家因此认为吴起为人冷酷、心狠。
之后,吴起逃往魏国,得到当时正在进行变法的丞相李悝的青睐。李悝向魏文侯推荐了吴起,并与魏文侯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魏文侯询问李悝关于吴起的品行,李悝坦言吴起有贪财好色的缺点,但在用兵上甚至有可能超过司马穰苴。魏文侯最终决定任命吴起为魏国的将领。吴起到任后,深得士兵们的喜爱。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行军时穿着普通军衣,吃着普通食物,夜晚甚至睡在田埂上,用树叶遮挡风寒。一次,他看到一个士兵患上了脓疮,便亲自为他吸脓,这一举动让士兵的母亲悲痛欲绝,哭泣不已。她说:“我的丈夫因为将军为儿子吸脓而在战场上牺牲,而如今,将军又为我儿子吸脓,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何处。”吴起的这种平等与关怀,使得士兵们对他十分忠诚,甘愿为他而战。
此外,吴起还创造了“魏武卒”这一兵种,他对士兵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要求他们身穿全副甲胄,背负弓箭,携带三天口粮,并能够在半日内跑完百里。魏武卒成为魏国精锐的代表,吴起指挥的五万魏武卒曾一度大败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如果吴起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信任与支持,或许历史将会发生改写。
不久,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吴起受到权臣公叔痤的排挤,最终愤然逃往楚国。楚悼王热情接待了他,并任命他为令尹,负责执行变法。在吴起的领导下,楚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吴起的变法触动了贵族利益,楚悼王去世后,吴起遭到贵族的反感,最终被乱箭射杀。假如楚悼王能够像秦孝公一样坚持支持吴起的变法,战国局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吴起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由于其心狠手辣,也让他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在与魏文侯讨论仁德之时,吴起是否曾想起那位被他亲手杀害的妻子呢?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吴起自己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