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北伐的战役出现过很多次,但多数都以失败告终。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北伐,应当算是明太祖朱元璋挥师北上灭元的那一场。然而,这场北伐的成功其实也带有相当的运气成分。朱元璋原本只是郭子兴麾下的一名部将,后来逐渐掌握主动权并取代郭子兴,成为一方割据势力。虽然起初他所掌握的势力在南方诸侯中不算强大,甚至可说是微不足道的一支,但毕竟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元朝方面对此并未放在心上,实际上,元朝不仅轻视朱元璋,对整个南方割据势力也没多少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北方乱局解决,南方这些零散军阀不过是些小角色,不足挂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元朝正深陷北方战乱,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手来应付江南局势。北方最大的威胁来自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他高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集结号称百万的大军,分四路气势汹汹北伐灭元。声势虽浩大,但红巾军并非真正的正规军,更多是由各地流民、盗匪组成,缺乏有效的组织纪律。单个部队作战尚能凭借人多势众取胜,可一旦大规模会战,战斗力便远不如久经沙场的蒙古军队。再加上刘福通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将庞大的军队分兵作战,导致各路兵力都无法对抗蒙古精锐,结果被元军逐一击破。如果当时刘福通能够集中兵力直取大都,也许元朝政权会早早覆灭。
在这个关键时刻,元朝出现了一位极具能力的人物——察罕帖木儿。这位蒙古将领出身低微,却天赋异禀,精通军事,被称为真正的战场奇才。他从无到有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与刘福通的对抗中几乎战无不胜,最终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粉碎了红巾军的攻势,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元朝政权。可以说,若没有察罕帖木儿,元朝或许已经在红巾军的进攻下覆亡。
然而,朱元璋的崛起正是踩在了元朝自我内耗的节奏上。刘福通失败后,察罕帖木儿将目光转向南方的诸侯,其中自然包括朱元璋。当时以朱元璋的实力,若察罕帖木儿亲自率军南下,恐怕朱元璋与其他南方势力都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天有不测风云,元朝内部的军阀们却因察罕帖木儿的功高盖主而心生嫉妒,纷纷挑战他的权威。蒙古人一向崇尚武力,察罕帖木儿也来者不拒,于是元朝陷入了内斗的泥潭。最终,他虽然能抵挡明枪,却难防暗算,被人收买的属下暗中下毒害死。元朝的中流砥柱轰然倒下,局势骤然失控。
察罕帖木儿之死不仅削弱了元朝的战斗力,还让本已开始的内斗愈演愈烈。朱元璋则借机横扫南方,依次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迅速统一江南。等到他稳固后方,北方的元朝政权早已陷入内耗不止的局面。朱元璋随即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伐。这次北伐几乎畅通无阻,元朝的军阀们已无心顾及大局,各地守军更是缺乏斗志,往往望风而降。只有在洛阳一带出现了稍强的抵抗,但也很快被常遇春的猛攻击溃。不到一年,朱元璋的军队便直抵大都,成功占领。
当朱元璋进入大都时,元顺帝早已携家眷逃往漠北。那些仍握重兵的元朝军阀如李思齐、苦苦帖木儿等,眼见大势已去,也顾不得继续内斗,纷纷撤退至蒙古草原,成为日后北元势力。实则元朝的有生力量早在与红巾军的鏖战和内部混战中消耗殆尽,朱元璋真正的艰难在于统一江南。待南方彻底稳固后,他才发现北方的元朝政权已是残壳。此次北伐,他几乎没费多少力气便推翻了元朝,完成统一中原的伟业。
因此,朱元璋的北伐成功,除了他自身的谋略与决断,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敌手的失误与元朝自毁长城的“神助攻”。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猪对手”加“神助攻”的结果,才让朱元璋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场看似艰难的北伐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