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一位年老的宋朝人物,在被贬谪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之后,为自己提前撰写了墓志,并在其中写下了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的诗句。为了避免自己的家人遭到秦桧的迫害,他选择了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那么,这位曾经受到宋高宗器重、但最终被秦桧害死的人物究竟是谁呢? 此人名叫赵鼎,字元镇,原籍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赵鼎于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进士,之后先后担任过同州户曹、河东县丞和开封士曹等职务。随着宋金战争的爆发,赵鼎坚决反对割地给金朝,也拒绝在支持张邦昌的文件上签字。南宋建立后,赵鼎逐渐得到重用,担任了户部员外郎、右司谏、御史中丞等职务。到了1130年,赵鼎出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入了宰相的行列。
在绍兴三年(1133年),赵鼎担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期间,积极支持岳飞的军队,向朝廷上书,请求拨款为岳飞军队提供马匹和粮草。之后,赵鼎向宋高宗推荐岳飞,称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绍兴四年(1134年),赵鼎再度拜相,出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一直任职至绍兴八年(1138年)。 然而,绍兴八年(1138年)成为了赵鼎命运的转折点。首先是关于册封问题,由于赵鼎没有儿子,宋高宗收养了两个宗室子弟。绍兴五年(1135年)赵瑗被册封为建国公,绍兴八年(1138年)赵璩被册封为吴国公。赵鼎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即使赵瑗尚未正名,但天下已经知道高宗有子,这对于社稷大计至关重要,必须避免让人民产生混淆和疑虑。 接下来,关于与金朝的议和问题,南宋使者带回了金朝的议和条件,宋高宗召集两位宰相商议。赵鼎坚决反对议和,而秦桧则支持议和。此后,秦桧进一步煽动矛盾,赵鼎原本已经失去了宋高宗的信任,最终无法继续担任宰相。于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赵鼎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调任绍兴府。秦桧带领朝臣前去饯行,而赵鼎对其不以礼相待,只是简单一揖便离开了。 赵鼎离开朝廷后,秦桧担心他会再次受到重用,于是开始对他进行排挤和陷害。绍兴九年(1139年),赵鼎被任命为泉州知州。秦桧派自己的党羽王次翁弹劾赵鼎,指控他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还说他贪污了都督府的十五万缗。赵鼎因此被贬到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一带)。然而,对赵鼎的攻击并未停止,他又被迁移到漳州。不久后,赵鼎再次被调往潮州,开始了他在潮州的五年流放生涯。在这期间,赵鼎遭到再次弹劾,最终被流放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在吉阳军度过了三年的孤独生活,远离了外界,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秦桧下令当地官员每月上报赵鼎的存亡情况。赵鼎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连累到家人,于是派人给儿子赵汾传话: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最后,赵鼎选择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