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皇见证下签约瓜分世界。
纸上画条线,地球分两半。
96年后,葡萄牙亡国。
又310年后,昔日盟友英国递来最后通牒,600年的"永久同盟"瞬间作废。
1494年,西班牙小城托尔德西利亚斯,葡萄牙代表与西班牙代表,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主持下,用一条子午线把地球切成两半。
这条线穿过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的位置,从北极到南极。
线东边,归葡萄牙;线西边,归西班牙。
世界就这样被两个国家瓜分了。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满意地离开谈判桌,按照条约,非洲、印度洋、巴西的大片土地都划入葡萄牙势力范围。
几代国王为探索非洲海岸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国际法的认可。
随后的几十年,验证了条约的价值。
葡萄牙船队出现在东非海岸、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
1500年,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意外发现巴西,正好落在分界线以东。
黄金、白银、香料、丝绸源源不断运回里斯本,这个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小国,成为16世纪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里斯本港口停满各国商船。
贵族们穿着印度丝绸,用中国瓷器,戴巴西黄金。王室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海外贸易税。
葡萄牙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殖民帝国,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太阳永远照耀着葡萄牙的旗帜。
条约看起来完美无缺,真正的问题藏在数字里。
葡萄牙国土面积9.2万平方公里,整个国家呈狭长地带,几乎没有战略纵深。
人口不到150万,分散在全球各个殖民地的士兵加起来不足3万人。
要控制横跨四大洲的殖民地,这点兵力远远不够。
更致命的是,英国、法国、荷兰根本不承认这个条约。
1595年,荷兰船队首次抵达东南亚。他们看到葡萄牙人守卫的香料群岛,没有问条约怎么规定,直接开炮。
纸上的权利,需要枪炮来保护。
葡萄牙的枪炮,已经不够用了。
1578年,北非马哈赞河畔,烈日下,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率领的2.5万大军,被摩洛哥5万军队包围。
这支军队大部分是雇佣兵,战斗力参差不齐。国王亲自指挥作战,结果陷入包围圈。
战斗持续数小时,葡萄牙军队全线崩溃。国王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历史称这场战役为"三王之战"——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摩洛哥废王穆泰瓦基勒、摩洛哥国王阿卜德·马立克三位国王同时参战。
三个国王,两个战死。
葡萄牙输掉的不只是一场战役。
塞巴斯蒂昂无子嗣,王位传给66岁的叔公恩里克。
这位红衣主教被迫还俗继位,1580年去世时仍无继承人。葡萄牙王室血脉断绝。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立刻宣布继承权。
理由很充分:腓力二世的母亲是葡萄牙公主,他有四分之一葡萄牙血统。
1580年6月,西班牙军队越过边境。葡萄牙贵族几乎没有组织抵抗。
腓力二世的军队轻松占领里斯本,整个过程像一次礼节性的接管。
为什么不抵抗?因为算过账。
此时的西班牙刚刚整合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大王国,控制着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横行大西洋,连英国都在威胁之下。
葡萄牙贵族盘算:如果加入西班牙,殖民地可以得到这支强大军队的保护。
英国、法国、荷兰觊觎葡萄牙海外领地已久,凭葡萄牙自己的力量,守不住。
在生存面前,独立是奢侈品。
伊比利亚半岛统一了,代价在60年后逐渐显现。西班牙把葡萄牙拖入八十年战争,与荷兰共和国在全球开战。
荷兰人攻占马六甲、锡兰、好望角。英国人夺取波斯湾的忽里模子。
葡萄牙的殖民地成了西班牙战争的牺牲品。
1640年,葡萄牙贵族终于忍无可忍,发动政变推翻西班牙统治。
布拉干萨公爵若昂四世登基,恢复独立。
独立时的葡萄牙,已经失去了大半个帝国。
1373年的那份条约,用拉丁文写成。
"若有两王之一或其后嗣亟需得彼支援时,依此约所定,得以力能为之援致其节,俾保其疆界及财货无虞,使无渝此盟。"
这是英国与葡萄牙签订的《永久同盟条约》。双方承诺互相支援,永不背叛。
517年来,条约基本有效。
可英葡联军在阿勒祖巴洛特战役中,击败了卡斯蒂利亚。
英国皇家海军又护送葡萄牙王室转移巴西,躲避拿破仑入侵,再到英国军队帮助葡萄牙赶走法军。
无一不是盟约写在纸上,利益刻在心里。
只要双方利益一致,条约就有效。一旦利益冲突,条约就是废纸。
1890年,冲突来了。
葡萄牙在非洲绘制了一张"粉红地图"。这张图显示,葡属西非的安哥拉和葡属东非的莫桑比克之间,应该连成一片。
中间地带包括今天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大部分地区。
葡萄牙的计划是建立横贯非洲的殖民走廊。
英国的计划是修建开罗到开普敦的铁路,纵贯非洲南北,连接英属埃及和英属南非。
两条线,交叉了。
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勋爵,给葡萄牙驻伦敦大使发去照会:撤出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之间的所有军队,放弃主权声索,限期答复。
这就是1890年1月11日的最后通牒。
葡萄牙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有大臣提议拒绝,依靠盟约要求英国履行义务。
首相摇头:"我们有多少军队?英国有多少军队?"
数字很清楚。葡萄牙陆军2万人,海军12艘老旧军舰。
英国陆军25万人,皇家海军拥有50多艘铁甲舰。
8月20日,葡萄牙签署条约。
争议地区划归英国,后来命名为北罗德西亚和南罗德西亚。
葡萄牙只获得在其间修筑铁路、公路和电报线的权利,连赞比西河北岸的驻军权都没有。
里斯本爆发大规模示威。愤怒的民众冲击英国使馆,高喊"国耻"。
共和党人把这个事件写进传单,抨击君主制软弱无能。
诗人恩里克·洛佩斯创作了《葡萄牙人》,成为后来的国歌:"英雄们,向海洋!光荣的祖国!对抗大炮!"
歌词写得慷慨激昂。
枪炮的数量,才是真正的国歌。
条约还有另一种杀伤力。
1703年,英国与葡萄牙签订《梅休因条约》。内容是:英国纺织品出口到葡萄牙免关税,葡萄牙葡萄酒出口到英国免关税。
看起来公平,工业革命前,这个条约确实促进了葡萄牙葡萄酒产业。
波尔图的葡萄酒庄园扩张,出口量大增。
葡萄牙农民赚到钱,王室收到税。
工业革命后,一切变了。
英国的纺织品依靠机器生产,成本极低,大量廉价布料涌入葡萄牙市场,本土手工业彻底崩溃。
到18世纪末,英国控制了葡萄牙80%的进出口贸易。
葡萄牙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出口商品从香料、黄金变成沙丁鱼罐头。
经济附庸导致政治从属,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长期依赖英国贷款维持财政。
1892年和1902年,葡萄牙两次宣布国家破产,引发工业骚乱和社会动荡。
直到最大的殖民地巴西独立;接着非洲殖民地在康乃馨革命后纷纷独立;还有澳门回归中国。
持续584年的葡萄牙殖民帝国正式终结。
今天的葡萄牙,人口1000万,GDP约3000亿美元,与中国一个地级市相当。
2008年金融危机后,葡萄牙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一起,被国际媒体称为"欧猪四国"(PIGS)。
从瓜分世界的帝国,到欧洲经济困难户。
条约签了一堆,殖民地占了一圈,最后发现,决定命运的从来不是纸上的权利。
是造纸的工厂,是印刷条约的印刷机,是保护条约的军舰和大炮。
没有这些,再多条约也只是一张废纸。
1494年的那条子午线,早就被海浪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