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长辈在临终之前会留下遗言,作为对后代的最后教诲和提醒。这种传统自古以来便存在。清华简《保训》里有记载: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恐坠宝训。这句话反映了周文王在位50年对周朝乃至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给周武王的遗言,对后世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遗言,且往往非常有预见性。在自己即将去世时,他们会召唤亲近的人来交代最后的嘱托。周文王自然也不例外。
《保训》上还记载:戊子,自靧。己丑,昧爽。这意味着,周文王在托付遗言之前,特意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还要求自己洗脸,表示在遗言面前要保持清洁与庄重。 周文王的这种态度,后来被所有周朝的皇帝乃至各个诸侯国继承了下去。那么,周文王到底想对周武王说些什么呢? 周文王在遗言中提到了舜帝的故事: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他推崇舜帝能够亲自下田耕作,体现了帝王的谦逊与勤勉,也表现出他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周文王希望周武王能保持初心,不要因为自己登上了王位,就忘记了百姓的艰难。在他看来,位高者更应尊重百姓,做事要适度,不偏不倚,符合天地的平衡。 实际上,周文王给出的遗言,不仅仅是一个临终的父亲对儿子的叮嘱,更像是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与后来的《周礼》不同,周文王的遗训更像是对天子的约束,目的是提醒君王时刻保持清明、谨慎的治理态度。 这段遗训可被视作周文王为后代子孙定下的礼。所谓的周礼,其核心在于民,即如何处理与百姓的关系。 《保训》中还有一段提到: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这一段讲述了殷商时期的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通过河伯的调解,成功化解了自己部落与有易部落之间的矛盾,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一段描述的是一种依靠规则与法律来解决争端的方式。在这里,河伯充当了一个关键的角色,象征着公正与秩序的力量。无论是通过调解还是战争,关键都在于法的作用——规则至关重要。 《史记》和《山海经》对这一事件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史记中的说法是,甲微依靠河伯的帮助,打败了有易部落并且杀死了其君主;而《山海经》则提到,河伯因怜悯有易部落,最终选择了让其归顺。虽然两者的叙述不同,但河伯作为关键角色的作用是一致的。无论是哪种方式,河伯的公正态度和规则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这段遗训实际上是周文王为后代子孙定下的法。与后来的法制不同,周文王所提到的法更侧重于如何利用规则与法则来维护国家的秩序与社会的稳定。 最后,周文王强调: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意思是,周文王要求周武王把自己的遗训和治国的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将这些礼法和规则保持并继续发扬光大。虽然这些规定可能并不够完整系统,但周文王的这些治国理念和经验,最终为后来的《周礼》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