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便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而,今天要讲的这两位秀才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与反转。一位最终选择了背弃自己的祖国,投奔敌国成为宰相,而另一位则是揭竿而起,奋起造反,自立为帝,书写了不同寻常的传奇。
首先来说说张元,他是北宋时期华阴人,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精通经史子集,才华横溢。不仅如此,凭借其俊朗的外貌,张元更是无数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偶像。然而,尽管才华出众,张元却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名落孙山。这使得自负的他心中对北宋的科考制度和识人之明充满了怨言和不平。他多次参加各种考试,但总是与成功无缘,这种挫败感深深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后来,张元得知西夏国主李元昊正在招贤纳士,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这样的机会让张元心中暗想,何不趁此机会投身于西夏,以此报复北宋政权。带着对北宋的怨恨,张元毅然决然地投诚于敌国,最终被李元昊委以重任,成为中书令。公元1041年,北宋与西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张元身为宰相兼军师,亦指挥了攻势。在好望川之战中,他带领西夏军队大获全胜,北宋宰相韩琦等人狼狈逃窜。看到敌军尸横遍野,张元忍不住狂笑,骄傲地写下了诗句:“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这意在讽刺北宋的宰相不过如此,竟然被一个落第秀才打得丢掉铠甲。
尽管张元在敌国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他在历史上却永远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多年来为文人所不齿。
再来聊一聊黄巢,山东菏泽人,家境殷实,祖上世代以贩盐为生。黄巢天资聪颖,自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五岁时就能与祖父吟诗作对。然而,他同样在科考中屡战屡败,这令他愤慨不已,甚至写下《不第后赋菊》,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与反感。黄巢因愤而离开长安,不久后,唐朝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尤其河南一带民生困苦,百姓为生存而相互残杀,频频爆发起义。黄巢见状,心中暗自感慨,觉得自己不如不再追逐官职,干脆推翻唐朝,自己做皇帝!
于是一场起义在黄巢的号召下迅速展开,他打出了“天补均平”的口号,迅速招募了数十万义军,席卷各地。短短几年间,黄巢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并在此成立了大齐政权,自己担任皇帝。然而,黄巢的起义队伍基础薄弱,虽能打下江山,却无法稳固政权。最终,黄巢义军被沙陀将领李克用所击败,黄巢本人也在逃亡过程中被地方豪强伏杀,结束了他的传奇人生。
虽然这两位落第秀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选择值得效仿。时代早已不同,如今读书做官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若无法在官场中立足,还有许多其他的出路可以选择,比如经商、从事技术工作,甚至小本生意,或是在市场上做一些小买卖。如果连这些都做不了,或许靠着简单的乞讨生活也能维持生计,收入也是出乎意料的不错。